济宁探索后省运体育场馆运营
省运会为济宁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新建体育场馆的利用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国务院出台的第46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让体育产业开始走在聚光灯下。如何借助省运会的东风发展体育产业,让场馆得到充分利用,实现社会效益与商业价值的有机统一成为关键点。
维护费用超成本
“没有造血功能的场馆是对体育资产的浪费。”济宁市全民健身广场管理中心主任王贵书给记者介绍了这样一个例子,某市在举办大型运动会后新建的价值3亿元的大型体育馆,在运动会结束后交给当地一所大学使用,考虑到场馆运行中的成本问题,两年内场馆并没有进行任何维护,当该大学把场馆交还给当地政府时,整个场馆的空调、灯光等系统全部需要维修,修缮的成本甚至要高出当时建设的成本。可以说,虽然两年内省了几千万的维护费用,但却给后期的使用带来了更为沉重的负担,短期内省了小钱,却需要以后支付更高的成本。
大型场馆的赛后利用一直是一道世界性的难题,其中维护费用一直是场馆运营中最大的一笔开支。王贵书算了这样一笔细账,全民健身广场仅水、电、暖三项的能源消耗每年就要近400万元,算上人力成本、物业管理、设备维修保养等费用,全年正常运转的全民健身广场的成本在1300万元左右。相比起来,规模更大的济宁体育中心“一场三馆”所需的维护费用将会更为高昂。济宁市体育局副局长班建新认为,如果不能让场馆充分利用,很可能会出现“抱着金饭碗要饭”的怪相。如何减少政府的运营负担,从全民健身广场的运营开始,到体育中心的市场化运作,济宁一直在积极摸索实践着解决的方式。
济宁市全民健身广场建于2009年年初,提起平时闲暇运动的去处,市民第一时间就会想到那里。自投入使用至今,全民健身广场发挥的第一职能便是为市民提供健身服务,目前全民健身每年前来健身与参与各项活动的人数已经达到300万人次以上,在国内大型健身广场中处于领先水平。同时,全民健身广场坚持“以体为主、一馆多用、综合利用、综合开发”的理念,通过承办了CBA青年联赛等重要赛事发挥场馆的体育比赛功能;平均每年20次以上的大型演出满足市民的需要;为各单位举办大型集会活动提供场地;举办名优产品展销发挥场馆的会展功能。王贵书自豪地告诉记者,“全民健身广场天天有小活动,周周有大活动,场馆没有一天在闲置。”
运营目的不在盈利
在省运会之后,按照政府花钱买服务理念,济宁市将体育中心等场馆交由我国首家对大型体育场馆进行输出管理的广东珠江实业集团管理运营。此为山东省首家大型体育场馆由专业公司实施委托管理。未来政府将逐年减少对体育中心场馆的养护投入,珠江公司逐步通过市场化运营手段来实现收支平衡的目标。
班建新认为,将济宁体育中心交给广东珠江体育文化公司进行市场化运营,原因在于珠江公司对于场馆运营有着丰富的经验与先进管理理念,可以体现专业化服务的优势;通过对体育中心以及兖州、微山、高新区等体育场馆的资源整合,让场馆资源得到更充分地利用。在场馆举办活动时,借助珠江公司在设备、人员、经验等方面的资源,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选择珠江公司进行市场化运营,也是节约政府投资,减少供养人口,实现场馆专业化精细化运营的一次积极探索。
“市场化运作在很多人眼中意味着需要赚钱,但在体育场馆的运营过程中,盈利并不是第一位的任务。”济宁珠江体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朝晖向记者介绍道,虽然进行市场化的运营,但在体育中心的运营管理中,第一位的任务是通过专业化的服务来实现公共效益的最大化。张朝辉认为,“体育场馆与商场不一样,商场的首要目的是卖东西赚钱,而体育场馆作为公共资源的一种,其首要目标是为市民提供公共服务。”在体育场馆的运营中,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并无矛盾,社会效益的实现可以为场馆的商业活动提升人气,而商业活动带来的收入为场馆的运营提供保障。
市场培育还需耐心
班建新向记者介绍道,省运会的场馆在最初兴建时就坚持四大原则,除了满足赛事组织要求之外,场馆的地标性原则要求场馆体现城市的形象与当地的特点,对新城区建设起到拉动作用;场馆要符合全民健身的需求,关键在于满足不同人群、不同项目的健身需要;场馆要发挥出自身的造血功能,逐步减少政府的再投资。
在张朝辉看来,济宁体育中心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首先,体育中心场馆的体量在全省内处于领先地位,同时场馆的设计新颖,独特的建筑美学吸引着大众的眼球,场馆内完善的体育设施更为下一步全民健身的推广留下坚实的基础。
虽然有着各方面的优势,但在现实发展中,济宁体育中心想要达到全民健身广场当前的效果,未来的发展还需要更多的耐心。
班建新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在济宁商业演出尚未完全规范化的今天,如果在体育中心举办一场演唱会,那么活动的举办方会被方方面面的“要票”所困扰,最后,一场演唱会办下来甚至会是赔本赚吆喝的局面。在现实的发展中,类似的困难还有不少,相对于全民健身中心附近密集的人口,地处太白湖新区的济宁体育中心远离主城区,如何打造品牌,吸引市民前往还需要长久的积累与培育。
“很多人觉得场馆距主城区路途遥远,对于体育中心的运营持有怀疑态度。”张朝辉告诉记者,前一段时间在体育中心内车展的成功给了他们惊喜与信心,上万平方米的场地空间让车展从室外走进了室内,中心内充足的停车位也为开车而来的市民提供了方便。国务院第46条文件中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运营体育场馆,下一步,他们将会对安排更加丰富的活动,通过举办活动来吸引人气,让市民习惯来到新的场馆,借助场馆经济效益的提高反哺社会效益,实现二者相辅相成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