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经济开发区林业特色经济凸显成效

15.09.2014  11:15

近年来,滨州经济开发区以“提质、增绿、增效”为主线,突出重点、分步推进,建设精品、强化管理,加快推进经济开发区造林绿化工程、湿地景观、林下经济建设,大力改善生态环境,以优良的发展环境增创发展新优势,全面提升开发区综合竞争力。滨州经济开发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努力形成林业发展的空间布局、产业结构,全力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不断壮大高效生态林业生产规模,以多用玫瑰、北美海棠、樱花三大特色花卉苗木基地建设为重点,着力构建沿黄高效生态林业示范带,倾力打造玫瑰之都、海棠之乡、樱花之邦三大高效生态特色林业基地,以林业生态建设促林业产业发展,以林业产业基地建设促林业生态体系完善,打造出一篇优美、独特的绿色生态文明篇章。
      一、促进滨州经济开发区由“造林绿化”向“生态保护、观光休闲、生态绿色文化”等多功能转变
      滨州经济开发区牢牢抓住“发展高效生态林业,建设美丽幸福新区”目标,按照“一园一特色,一园一景观”模式,建成了海棠园、玫瑰园、樱花园及苗木繁育园,以荷花长廊为轴,在滨州市西部形成了“一廊四园”林业发展框架,达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统一发展,促进滨州经济开发区由“造林绿化”向“生态保护、观光休闲、生态绿色文化”等多功能转变。滨州经济开发区11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占3/5。土地越来越少,如何让农民增收? 滨州经济开发区积极对接黄蓝“两区”发展规划,全力建设花卉、无花果、育苗、林下经济基地,着力构建沿黄高效生态林业示范带,向智能农业、品牌农业迈进。
      滨州经济开发区积极组织群众进行实用技术专题培训,并从土地租赁、基础设施配套、科技创新、项目融资等方面给予转型政策扶持,打造品牌林业。引导群众把土地从一家一户之间集中起来,通过转包、出租等方式将土地流转给龙头企业,经营项目由传统的粮棉转向发展优质高效林果业。
      二、秦皇河湿地公园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滨州经济开发区坚持增绿与扩绿相结合,新植与补植相结合,突出重点,加快秦皇河省级湿地公园建设,通过对道路、环城林带、城区近郊等大力实施绿化,以点带线扩面,全面提升绿化建设水平,精心打造了“城在林中、林在城中、楼在绿中、人在花中”的生态宜居城市。秦皇河湿地公园设置的体育场馆、垂钓休闲游、农业采摘园等项目,逐渐带动当地的旅游、商贸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以秦皇河为轴线,滨州经济开发区自南向北依次打造的南海文化旅游产业园、中海旅游观光园、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园的一轴三园的产业发展蓝图,也将随之缓缓铺开,秦皇河湿地公园已经成为美丽滨州的后花园。
      三、培植龙头企业,着力推进林业产业化发展
      滨州经济开发区大力推广“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培植壮大龙头企业、大力培育特色品牌、积极发展专业合作组织,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彻底解决农民在资金、技术、生产、销售中的问题。对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进行重点培育,促其上档次、成规模,努力营造企业带大户、大户带小户,千家万户共同参与的发展局面。通过土地流转、农企合作,群众将土地租赁给企业,每年收取租金,同时又可到企业打工,得到双份收益。滨州经济开发区玫瑰、海棠、樱花三大花卉苗木示范基地,实行企业+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带动周边60个村群众致富,户均增加收入1万多元,走出了一条“农民增收、企业发展、土地集约利用”的路子。 
      全国农村科普示范基地福寿红冬枣标准化生产基地,推行了“公司+农户”的模式种植和销售冬枣,打破一家一户管理方式,严格按照《冬枣标准化技术规程》进行生产,实现了由专业队负责统一技术指导、田间管理、购置生产资料、施肥喷药、品牌销售的“五个统一”管理。按照市场化要求、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管理、集约化经营、品牌化销售,连接成一个利益整体,形成大户带小户、大家共同富的发展格局,实实在在的把冬枣的种植项目做大做强,实现了福寿红冬枣由分散管理向农民合作社组织管理的转变,由片面追求产量向注重质量的转变,由自产自销向品牌化销售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