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在文化遗产保护中酿造醇香
当风筝飘扬在手艺的千年时空,高梁酒在历史的年轮里持久醇厚,年画描画着乡土中国的丰饶,潍坊,这座悠久而年轻的城市,在一片文化厚土滋养。曾有诗人如许描绘“三更灯火不曾收,玉脍金齑满市楼;云外清歌花外笛,潍州原是小苏州”,记录了历史上潍坊商业、文化曾经的鼎盛与辉煌。
潍坊,文脉喷涌,文源流长。数据显示,潍坊市共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座、十大历史文化名街1处、“乡村记忆”工程试点单位1处、第一批乡村记忆工程遗产点23处,登记各类不可移动文物4099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处。市内各类博物馆(含纪念馆)、文管所22个,其中国有博物馆(含纪念馆)13个,共登记文物藏品40余万件/套,其中一级文物315件/套。
文化遗产是作为文化创造的累积与沉淀,文化、经济、社会、自然以及人类思维与智慧成果的集结体,镌刻着一个民族国家历史文化的密码,蕴涵着民族特有的精神机制、思维方式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文化遗产”。
可是现实中在一轮轮造城的热潮与GDP的追逐之下,伴着高大“钢筋水泥”怪兽的林立,一些珍贵的文物也在推土机下分离瓦解,香消云散。在千城一面、千城划一中,某些城市宝贵的独有特性逐渐丧失。
而潍坊,显示出该有的清醒,在文化遗产保护上思路清晰、规则高瞻。以建设山东省唯一由文化部批准设立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为战略目标,出台了一系列推动文化建设的重大举措,创新建立了个性鲜明并富有成效的保护区“1344”建设模式,紧紧围绕“文化”和“创新”,走出了一条独特而富有成就的文化发展道路,形成了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成功范本。
还试点形成了“旅游发展融合型、特色产业带动型、商业利用共赢型、主题文化再造型、非遗展演活化型、生态环境改善型”“乡村记忆工程”的六种模式,基本达到了“整体保护、环境提升、活化遗产、共生多赢”的目标。从实践看,实施“乡村记忆工程”,以“真实性、整体性、活态性”的形态保护好、展示好、利用好了珍贵的乡土文化遗产,推动了村民思想解放、观念转变、素质提升、收入增加,调动了全社会对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积极性。如青州王府街道井塘古村,已乡村记忆工程建设为契机,对古村进行整体修缮,开发旅游,实行了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的和谐发展。
保护文化遗产不仅留住了先辈栖居的物质场所,为今人留下心灵的栖息地,更让潍坊酿造出一味文化的沉醉之香,香飘齐鲁,香沁华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