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去产能需长短期政策结合
1月20日,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2015年度煤炭工业改革发展情况。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张宏认为,去产能,是当前煤炭行业脱困升级中的重要措施和任务。
张宏表示,2012年以来,过剩产能越来越严重,全社会对煤炭行业产能过剩的数据有各种各样的分析,不管数据来源如何,总的产能是现有产能40亿吨左右,在建产能11亿吨左右,大数50亿吨左右。50亿吨的产能跟全国目前总的消费量来讲确实是过剩的,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煤炭产量36.95亿吨,进口2亿吨左右,加到一起为38亿多吨,在产能快速增长的同时,煤炭消费需求则明显放缓,2015年预计下降4%左右。
张宏指出,为推动煤炭市场实现供求平衡,改变当前的煤炭供大于求的局面,从2015年开始,国家相关部门建立了联席会议机制,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这些措施有效果,但跟市场需求相比成效还是慢一点。
张宏认为,解决产能过剩,实现供需平衡需从两个方面来讲:
近期,依法、依规控制煤炭产能的无序增长和产量的大量释放。
依法治理违法、违规煤矿的建设和生产,把违法违规的建设的煤矿必须停下来,不管是先进的还是自称是先进的,或是其他,只要违法、违规肯定不行。
严控制煤矿的超能力生产,煤炭工业最近10多年,无论是煤炭地质勘探技术、还是建井技术、还是采煤、安全生产技术进步非常明显,这也就促成了最近10年建成了一批大型现代化煤矿,这些煤矿绝大多数集中在晋、陕、蒙资源条件好的地区,这些矿拥有现代化的装备、技术、加上优良的资源条件,超能力生产很容易,对市场带来的冲击很大。在控制超能力生产上,应该严格按照煤矿的设计能力或者国家有关部门核定的生产能力来组织生产,决不能超能力生产。
再次,从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上,不安全的不能生产,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不能生产。在没有安全保障的环境下生产,代价很大。从环境保护来讲,去年,十二部委联合下发了商品煤质量管理办法对劣质煤的生产和使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目前市场严重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应加大环境保护方面的监督和检查,禁止劣质煤进入市场。
中、长期来讲,目前化解过剩产能要与淘汰落后产能相结合,建立和完善煤矿长效退出机制。煤炭是资源型产品,不管资源条件有多好,随着资源开采的逐渐减少,有生命周期,自然也有衰老期。但现在煤矿正常的退出机制是不健全的,特别是中国的煤炭工业是在几十年前由小煤矿为主发展起来的,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国家投资建设了一大批煤矿,经过几十年的开采,到目前基本上都接近了资源枯竭,井深巷远,开采深度比较大,安全保障比较差,经济效益也比较差,我们曾做过调查,1998年,原来中央直属煤矿下放地方以前,全国国有重点煤矿有700多处,上一轮政策破产了266处,还有300多处,这些矿基本都进入了资源枯竭期,但由于没有正常退出机制,是退不出去的,所有中长期来看,应建立、引导和支持甚至鼓励这些资源枯竭、安全没保障,长期扭亏无望的退出市场。一方面既减少了市场的有效供给量,另一个方面也是煤炭结构调整的重要一部分,长期以来,煤炭结构调整难,跟没有退出机制有很大关系。
优化煤炭的生产布局,中国煤炭分布是东、中、西部分布很明显,东部资源少,消费量大,中、西部资源多,消费量少,长期以来形成北煤南运、西煤东运。特别是近几年,晋、陕、蒙、宁四省区煤炭产量快速增长,已经占到全国煤炭产量的65%以上,生产过度集中为未来带来很多问题,应按照“十二五”提出的按照控制东部、稳定中部、发展西部,形成煤炭资源梯级开发利用的格局,实现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有序可持续发展。
从产业布局上来讲,要进一步推动煤炭上、下游产业的一体化发展。目前,周期性煤炭产能过剩和煤炭下游产业的供需紧张以及煤炭与下游产业大起大落这种趋势,与煤炭和下游行业的市场机制不完善和煤炭与相关产业之间的壁垒比较大也是有很大关系。所以,今后中长期从行业发展层面应进一步推进煤炭与上下游产业一体化发展,无论从资本上互相参股、控股,还是从产业发展上互相对接,实现一体化发展,都对长期的稳定煤炭和上下游产业的协调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