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亲切嘱托 推动传承创新
编者按: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山东省曲阜市孔府和孔子研究院考察时的讲话,是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宣示。一年来,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引领,山东各地充分发挥传统文化资源优势,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解放思想,创新方式方法,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用实际行动领会讲话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报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孔子研究院重要讲话发表一周年之际,梳理山东在弘扬、传承、发展传统文化方面的典型经验,发表如下,以飨读者。
凝炼道德精华 汇聚精神力量
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孙守刚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中华民族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山东是中华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自远古时期起就孕育了发达的古老文化。自古以来,齐鲁大地名人辈出,如星汉灿烂,为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库存中的瑰宝。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山东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山东是齐鲁文化发祥地,是孔孟故乡,也是墨子、孙子、荀子等古代思想家的故里,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方面资源丰富”,“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的上述话语是对全省宣传文化战线的谆谆嘱托和殷切期望。但首先是对山东的殷切嘱托。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发挥山东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加强儒家思想的研究和传播,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齐鲁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精华和精神追求,我体会有这样五个方面:
一是崇君子、尚圣贤的道德理想。儒家经典《周易》里有句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奠定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中华精神的基本点。儒家推崇君子人格,君子之上还有圣人、贤人,这是人格的完美典范和最高境界。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就是对这一伟大人格的赞叹。发生在齐鲁大地上的孟母三迁择邻、断杼教子、劝子远行、孔融让梨,“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等故事,蕴含着很多做人的基本道德规范,引导人们要有做人的气节和骨气,不要摧眉折腰、苟且偷生、见利忘义、贪赃枉法。这些对高尚人格、道德理想的追求,今天依然具有重要价值。
二是讲仁爱、尊礼仪的道德原则。齐鲁文化尚仁重德、崇礼厚德。“仁爱”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思想,体现了儒家思想最基本的价值。孔子讲“仁者人也”“仁者爱人”,“仁”在家庭中就是孝悌之爱,推广到社会成员中就是“泛爱众而亲仁”,用于处理人际关系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儒家把仁扩展为仁义礼智信“五常”,成为中国传统社会最重要的人伦纲常和道德规范。孔子尊礼、重礼,对个人来说,“不学礼,无以立”,要“克己复礼”;对社会来说,主张“德政”,“为政以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孟子也主张“行仁政”。儒家的礼治、德治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治国安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自古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对当今社会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三是重民本、倡人道的道德情怀。齐鲁文化的显著特点就是以人为中心,具有非常深厚的民本思想和人道关怀。管子最早提出了“以人为本”这一概念,主张“政之所行,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治国之道,必先富民”“以天下之财,利天下之人”。孟子提出经典论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墨子主张“兼爱非攻交相利”,这些观点,无不体现了民本思想和人文主义特征,对中国人的思想与行为、中国社会生活与社会发展均有重要影响。
四是守诚信、崇正义的道德品质。齐鲁文化推崇诚信美德。由管子、孙子、孔子、孟子和荀子为代表的齐鲁先哲对诚信作了创发性探索,提出了一系列诚信要求。孔子说“民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管子说“诚信者,天下之结也”,他认为诚实守信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他提出“非诚贾不得食于贾,非诚工不得食于工,非诚农不得食于农,非信士不得立于朝”。意思是说,做人要讲诚信,做官要讲诚信,经商务农都要讲诚信。在齐鲁文化的润泽中,山东人铸就了诚实守信的道德品格,形成了讲信修睦、真诚做人的良好形象。齐鲁文化重情尚义,主张“舍生取义”。孔子认为“君子义以为上”“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则以“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能兼得,舍生而取义”表达了重“义”的勇敢决断。由齐鲁文化滋养的鲁商文化,重承诺、守信用,讲究千金“义取”、千金“义散”,乐善好施、扶危济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克服市场经济发展中的许多负面现象,更需要大力弘扬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
五是尚和合、求大同的道德追求。儒家贵“和”尚“中”,认为“德莫大于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之用,和为贵”。 儒家强调人际关系“以和为美”,提出的仁、义、礼、智、忠、孝、爱、悌、宽、恭、诚、信、笃、敬、节、恕等一系列伦理道德规范,其目的就在于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普遍和谐,并把这种普遍的“人和”原则作为一种价值尺度规范每位社会成员。儒家还为中国文化指出一个“大同”社会的远景目标,以至成为中国历史上生生不息的价值之源。《礼记•礼运》有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描述了重诚信、讲仁爱、求友善、修和睦、选贤能、富庶安康、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等大同和谐理想社会的基本特征。这一和合文化与大同理想,为当今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取之不竭的资源,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去年视察山东时专门就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表重要讲话,立意高远、思想深刻、内涵丰富,语重心长、言辞恳切,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我们应认真学习领会讲话精神,精读原文、融会贯通,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真抓真干,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研究阐释,加强宣传普及,大力推动齐鲁文化走出去,推动形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强大正能量。适逢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一周年,新的时代条件下,传承弘扬齐鲁优秀传统文化,要在3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上下功夫。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挖掘和弘扬齐鲁传统文化中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展。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很重要的是创新方式方法,让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和吸引力。“山东乡村儒学现象”是推动中华传统美德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积极探索,专家学者深入乡村开设儒学讲堂,让儒学走进生活、走进群众,有力推动了乡村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了儒学研究和传播,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实践价值。二是在做好结合文章上下功夫。齐鲁文化既有底蕴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又有波澜壮阔的红色文化,以及丰富多彩的现代文化。要把弘扬齐鲁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与大力弘扬沂蒙精神和新时期山东精神结合起来,凝聚起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三是在文化走出去上下功夫。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要打好“孔子牌”,推动齐鲁文化传播,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四德工程”逐步走向深入
弘扬传统美德 树立时代新风
“四德工程”即“爱德、诚德、孝德、仁德”,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以建立良好道德规范和构建共有精神家园为目标,凝聚道德力量,形成推动发展的思想保障和精神支撑。2007年,山东省思想道德建设现场会提出,今后一个时期,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四德工程”,突出爱心、诚信、孝敬、责任,整体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坚持不懈抓出成效、抓出品牌。回眸过去的工作,山东的“四德工程”建设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全省逾万个村居、1000万名群众参与,道德建设融入日常生活,点点滴滴,大有成效。
道 德模范传递正能量
10月26日,2014年山东省善行义举四德榜“榜上有名”先进模范人物评选活动发榜仪式在山东泰安举行,来自全省17市的40名先进模范人物被授予“孝德、诚德、爱德、仁德”荣誉称号。与此同时,在泰山中天门与南天门矗立的大屏幕上,开始播放先进模范人物的感人事迹,让他们的精神广为传颂。
探索道德建设的有效载体,长期以来,山东人孜孜以求。2007年,山东向全省推广莱州张贴“孝德榜”的做法,同时以“孝”为切入点的家庭美德“一德”,扩大到以“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以“爱”为主题的社会公德、以“仁”为目标的个人品德等“四德”。截至今年9月底,山东80%以上的村庄、社区等建起善行义举四德榜,先后有3000多万人次上榜。
“山高人为峰,人高德为范。”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林建宁表示,“善行义举‘四德榜’是山东基层干部群众的创举,是中国传统教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基层群众中收获了超高人气。这些普普通通的群众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为全社会树立了道德标杆。”
道德实践根植群众
今年初,山东召开全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四德工程”建设现场电视电话会议。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孙守刚在会上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工程,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是顺应时代要求和人民群众热切期盼的紧迫任务。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坚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内容,大张旗鼓地推进“四德工程”建设,努力打造山东道德高地。
“四德工程”建设,重在全民参与。山东抓“四德工程”建设,不走过去的路,而是坚持从具体事、身边事抓起。家庭美德突出“孝德”,职业道德突出“诚德”,社会公德突出“爱德”,个人品德突出“仁德”。公民道德规范具体化、生活化,符合群众的意愿和口味。
“人人有爱心,相见满面春,走出小家进大家,都是一家人,日月映星辰,天涯若比邻,一个道理传古今,要做爱德人。”在淄博市桓台县,这首被改编成情景剧的《四德歌》,吸引了众多观众。歌曲通篇不讲大道理,说的都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不仅田间劳作的村民喜欢哼上几句,城市社区广场的大妈也时常边唱边跳、载歌载舞。
在日照,当地财政投资1000万元,制作了微电影、动漫片、广播剧等,并以“孝、诚、爱、仁”为主题拍摄吕剧电影《四部曲》。仅2013年以来,全市各级创作的“四德”主题文艺作品就有18部,深入基层展演400多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真正走进了大众生活。
以群文为载体打造道德高地
9月24日,枣庄市薛城区陶庄镇河北庄村的文体健身活动广场人头攒动,民众欢快地跳着广场舞。今年以来,陶庄镇加大完善文化设施投入资金力度,借助农村文化下乡等契机,组织文艺队、宣传队走近群众,以寓教于乐的形式,开展群众道德教育,激发群众参与“四德”工程建设的积极性。
在烟台市牟平区龙泉镇河北崖村,每到农闲时节,平日里舞锨弄锄的村民便会穿上鲜亮的演出服,敲起欢快的鼓点。村里的老人们则带上马扎、板凳前来观看,他们围坐在一起,一边拉家常,一边看表演,不时发出阵阵笑声。“那些爱好搞文化活动的人会把四德榜上的感人事迹编成小戏或者小品,演给村里人看。”河北崖村主任赵先清告诉记者:“节目中,有时也会有一些化名的反面典型,主要是以劝解教育为主。”在龙泉镇党委副书记孙永看来,通过群众文化活动来弘扬传统美德比单纯地宣传“四德工程”更有效,“能走进群众的心坎里,留下深刻印象。”
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孙守刚表示,“四德工程”是山东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一个品牌,是公民道德建设的有效载体和总揽抓手。下一步,山东将以开展“四德工程”示范县(市、区)、示范市活动为抓手,创新载体形式,丰富提升内涵,加强分类指导,务求取得实效,推动“四德工程”由农村向城市、由局部向全省拓展延伸。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推动道德实践活动具体化、常态化,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齐鲁优秀文化,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引领带动作用,切实把“四德工程”融入到社会各领域各方面。
创新推进“图书馆+书院”模式
让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以刊藏典籍、教化育人、研究传播为主要职责的文化教育机构,在文脉传承、教育推广、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日,一堂别开生面的课程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报告厅举行。主讲人是山东省文化厅副厅长李国琳,听众则是来自山东省图书馆系统的工作人员,他们未来将承担当地图书馆中尼山书院的管理重任。这是山东创新推进“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的一个小片段。
书院始于唐代,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伴随时代发展,大部分书院已退出历史舞台。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进程中,山东发现图书馆功能发挥不尽如人意。基于此,今年5月起,山东在全省部署开展“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5月12日,山东省文化厅正式印发《关于在全省创新推进“图书馆+书院”模式建设“尼山书院”的决定》,提出将在全省创新推进“图书馆+书院”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在各级图书馆建设尼山书院。
加强顶层设计
弘扬传统文化的创新举措
为给各地尼山书院建设提供参考蓝本,山东在推进“图书馆+书院”模式初期进行了探索,以山东省图书馆大明湖分馆为阵地,试验尼山书院的可行性和效果。
9月3日,山东省尼山书院理事会成立大会在济南举行,与会人员表决通过了《尼山书院理事会章程》和尼山书院理事会组成人员名单。有专家评论称,理事会的成立,标志着山东省尼山书院步入了规范化管理和科学化发展的新阶段。“图书馆+书院”模式推进过程中,山东有关方面注重顶层设计,加强引导,为各地尼山书院建设提供了遵循。
首先是提高各地对发展“图书馆+书院”模式重要性的认识。10月11日,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徐向红在会议发言中将开展尼山书院的必要性总结为3个方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化思想,履行文化部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职责的需要;回应群众热情,引导“国学热”健康持续发展的需要;让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推动公共图书馆转型发展的需要。“山东拥有古籍近300万册,其中945部国家珍贵古籍、7791部山东省珍贵古籍,数量非常可观。但这些宝贵的资源大部分‘沉睡’在图书馆中,没有实现有效利用。”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化厅厅长徐向红说,在全省推进尼山书院建设,有利于各地图书馆的古籍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发挥传统文化经典教化育人的作用。
其次是明确尼山书院建设的原则要求。无规矩不方圆,在前期探索基础上,山东初步拟定了各地尼山书院建设原则和标准,并逐步实施开来。“在图书馆建书院,不是征个地、立个项、争取一笔资金、开工一个项目。要充分利用图书馆既有的设施和现有的条件,有条件的可以建国学经典阅览室,没条件可以建阅览专区。要优化配置现有的图书资源,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补充。”李国琳介绍,尼山书院建设应坚持“开拓思路、创新服务,部门主导、社会参与,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循序渐进、典型带动”的32字原则,不新建设施,不新增人员,分步骤、分层次扎实推进尼山书院建设。
第三是明确了尼山书院建设的主要任务。“书院要有书院的样儿。”这是李国琳接受采访时屡次提及的内容。目前,山东省文化厅已提出了尼山书院建设服务标准,在设施布局上,实行“六个一”,即各级“尼山书院”都有一个统一标牌,一尊孔子像,一个国学讲堂,一个道德展室或展板,一个国学经典阅览室或阅览区,一个文化体验室或活动区。同时在活动内容上做了要求,主要包括“五个板块”:一是经典诵读。广泛开展群众性经典阅读、经典诵读活动,推动经典诵读进学校、进社区。二是国学普及。通过延请当地专家学者开办国学知识讲座,向群众普及国学知识。三是礼乐教化。通过播放视频、现场表演等形式,进行礼仪教育,普及雅乐和礼仪知识。四是道德实践。举办道德模范人物讲座、先贤英模人物展览,深入社区、养老院、儿童福利院开展敬老尊贤助残等公益活动。五是情趣培养。广泛开展琴棋书画和传统民间艺术传承活动,现场演示碑刻拓片、古籍修复等传统文化技艺,通过文化体验和专业培训,培养群众的高雅文化情趣。
破解人才瓶颈
大学教授、中学老师齐上讲台
山东启动“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后,师资短缺问题成为制约各地尼山书院发展的瓶颈。
在前期山东省图书馆尼山书院探索过程中,图书馆方采用了“移花接木”方式:充分利用以往开办公益讲堂积累的人脉,挑选传统文化领域的专家学者,初步组成了山东省图书馆的尼山书院讲师团。7月12日上午,济南大明湖畔的山东省图书馆尼山书院国学讲堂早早坐满了听众。“《平沙落雁》版本很多,距今已有400年历史,主旨是抒发文人报国的情怀。”当日,山东省图书馆尼山书院第14期国学讲堂邀请了知名古琴演奏家朱子易,为听众讲解古琴艺术的起源、特点等。济南古琴爱好者展雯当天特意起早赶来,听讲过程中不时拿笔记录,她告诉记者,自己刚开始学习古琴,听说今天举办古琴讲座,她想来听听这些艺术大家的讲解。从中医学专家到传统文化研究者,从传统射艺专家到高校文学教授……做客大明湖畔尼山书院的老师来自各行各业,却都是传统文化领域的痴迷者与老学究。山东省图书馆11月18日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5月至今,该馆尼山书院国学讲堂举办活动近50场,受众达1.3万人次。
山东省图书馆尼山书院活动启动后,各地或效仿或独辟蹊径,将传统文化研究者请上了讲台。6月14日,济南市图书馆尼山书院主办的首届国学大讲堂公益论坛在济南市图书馆举行,来自济南市机关企事业单位的700余名干部职工参加了学习交流。主讲嘉宾郭文斌生动地阐述了中华优秀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的关系,强调核心价值观核心中的核心就是明明白白做人,光明正大做事。6月28日,由菏泽市图书馆尼山书院主办的国学讲堂举办首场公益讲座。山东省亲情教育系列活动中心驻菏泽工作站副站长兼讲师团副团长许振民为大家带来专题讲座《弘扬传统文化、做有道德的人》,200余名群众听讲。讲座就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国学经典与社会道德、读书学习与人格修养等方面展开,对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经久不息的人文价值进行了生动阐述。
任何一项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管理人才的支撑,尼山书院建设同样如此。11月4日至18日,2014年度一期、二期山东省尼山书院管理骨干培训班相继在山东大学开班,来自山东省图书馆及济南、青岛、威海等六地图书馆系统的百余名人员参加。山东省文化厅公共文化处负责人介绍,为加快推进尼山书院规范化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山东省文化厅决定对全省省、市、县三级公共图书馆及所设立的尼山书院管理、师资骨干进行轮训。全部培训拟在2015年3月前完成,届时预计有750名骨干充实到各级尼山书院,实现书院骨干力量本土化。
丰富活动内容
从读书到明理
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化厅厅长徐向红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全省推进“图书馆+书院”模式,旨在充分发挥全省公共图书馆在传承文明、教育群众、引领风尚中的重要作用,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古老书院在现代图书馆中焕发青春,让藏在图书馆的文献典籍利用书院走近百姓,提高公共图书馆的文化服务能力,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孩子有礼貌多了。”7月12日上午,在山东省图书馆尼山书院首期国学体验夏令营上,来自济阳的学员家长张斌感慨颇多,“国学影响潜移默化,这是学校接触不到的。”过去一周,山东省40名青少年学员进入尼山书院体验学习,他们跟随义工老师诵读国学经典,进行琴棋书画与武术、射艺、拓片等课程体验。山东省图书馆馆长李西宁表示:“这是尼山书院‘五个板块’活动的重要内容,目的就是通过体验传统文化,让孩子们学会感恩、礼仪。”
尼山书院建设启动以来,山东各地图书馆策划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古老书院焕发新生机增添了色彩。9月3日,尼山书院网站正式开通。网站下设圣贤先儒、经典诵读、国艺学堂、网上展厅、国学讲堂等8个栏目,40个子栏目,在资源建设方面首批推送1万种国学文献,2000种视频资源。10月18日,威海市图书馆尼山书院正式对外开放。当天,部分学生、家长接受了经典诵读、琴棋书画等国学文化洗礼,同时举办的公益讲座《儒家思想的时代价值》,吸引了众多国学爱好者参与。11月9日,泰安市尼山书院建设推进现场会在泰山区举行。泰安市文广新局局长刘康说,目前,泰安各县市区已陆续在各级图书馆的基础上建起了5家尼山书院,并进一步走进社区和学校,推广国学教育。
李国琳介绍,按照规划,山东17个市图书馆和部分县(市、区)图书馆今年底将建成尼山书院;到2015年底,全省157个公共图书馆将全部建成尼山书院。同时,山东还将在部分图书馆分馆、企业图书馆、民办图书馆中建设尼山书院,并适时建立全省尼山书院联盟,形成覆盖全省、运转规范、服务有效的尼山书院服务网络体系。
乡村儒学渐成风气
重建乡土文明的试验
近日,山东省文化厅驻郓城县黄集乡的“第一书记”在工作中积极探索发挥“文化帮扶”作用,在黄集乡郭庄村开办乡村儒学讲堂,这也是菏泽市第一家乡村儒学讲堂。讲堂每两周开课一次,村民范永臣说:“‘第一书记’来俺村帮扶,不仅帮我们脱贫致富,还通过讲堂教育村里人积善积德、学习忠孝仁义礼智信等,现在村里的风气变好了。”2012年底开始,几位学者走进圣人故乡济宁市泗水县,举办“乡村儒学讲堂”,为民众面对面讲解国学。其间,学者通过发小礼品等多种方式吸引民众前来听课。一年多过去了,仅泗水县圣水峪镇就举办“乡村儒学讲堂”近80场次,听众达2.3万人次。近期,“乡村儒学讲堂”试验点已拓展至青州、聊城等地。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牟钟鉴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如果长期用儒家道德教化人,肯定会有好的效果。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魂,要将儒学发扬光大,精英儒学和乡村儒学缺一不可。
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孙守刚介绍,近年来,国内外的一批儒学学者从四面八方聚集到尼山圣源书院,深入乡村开设讲堂,用儒家思想滋润乡村人们,用传统美德教化一方群众,收到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使当地风气有了良好的转变,呈现出令人欣喜的文化现象。我们把它概括为乡村儒学现象。他指出,山东的乡村儒学现象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实践。
20世纪初,梁漱溟先生曾提出,中国乡村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伦理破坏与文化失调。而在提倡依法治国的今天,村规民约的共守同样需要伦理的重建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回归。“让伟大的民族精神和传统优秀美德重新归来,特别是要回归到广大民众的生活中。这是重建礼仪之邦、道德之国的基础性工程。”牟钟鉴如此评价山东的乡村儒学现象。
7月11日上午9点,圣水峪镇儒学讲堂就热闹起来。吃罢早饭的村民结伴来到讲堂,扶老携幼,只为了听一场精彩的课。上课的老师非等闲之辈,而是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颜炳罡。“作揖是中国的一种传统礼节,两手抱拳高拱,慢慢弯下身子,向人敬礼,表示尊敬……”开课前,颜炳罡照例带领村民向孔子像行作揖礼。当日,颜炳罡就子女教育与家训等问题,与村民进行了交流。“古人将教育子女放在首位,并出现了一系列家规家训。如果一个人品行不端,人们会说他家教不好。”一位带着孩子听课的村民告诉记者,“颜老师讲得很好,告诉我们不要溺爱孩子、要注重早教,都很有道理。”
7月9日至11日,山东省尼山书院暨“乡村儒学”骨干培训班在泗水县举办。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化厅厅长徐向红在开班仪式上表示,在全省创新推进“图书馆+书院”模式、建设“乡村儒学讲堂”,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也是一条适应当前公共文化服务实际、提高公共服务能力的惠民举措,绝不是心血来潮的形象工程。
如今,乡村儒学已在齐鲁大地蔚然成风。各地纷纷结合自身实际,开辟了诸如“乡村儒学讲堂”形式的道德阵地。2012年以来,聊城市茌平县韩屯镇以孝文化为切入点,开办道德大讲堂,并在此基础上联合聊城市传统文化研究会等机构,成立了韩屯镇道德学校,邀请文化学者为群众及党员干部授课,对做好新时期的农村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现在农民逐渐富裕,但邻里纠纷、养老问题依然存在。”韩屯镇党委书记闫杰在基层工作多年,他认为,做好新时期的农民工作,对农民进行教育,需要一个切入口。近几年,韩屯镇举办了“孝义文化节”,定期举办传统文化讲坛,并成立了德义文化基金会。基金会由韩屯镇党委、镇政府牵头,以机关干部、镇直部门、乡镇民营企业为主体,鼓励大家捐款,资助贫困学生。截至今年9月,基金会累计收到捐款2.5万元,资助了20余名当地学生。为让孝文化更广泛地传播开来,韩屯镇专门购置了一辆面包车,作为“流动大讲堂”。农闲时间,“流动大讲堂”就到各村播放孝道故事和弘扬孝文化的光盘视频,并由义工老师现场讲课。
青州市东坝村经济条件在全市名列前茅,但富裕起来的村民在道德领域和精神层面或多或少还存在一些问题。为此,旨在“传承民族文化、培育人文精神”的东坝讲堂成立了。现如今,青州市各地的儒学讲堂遍地开花。每个讲堂可辐射周边2至3个村,今年全市已累计举办孝德宣讲活动百余次,受益群众近10万人。青州孝文化研究会会长曹元国认为,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了,老百姓还需要精神的小康。农村需要的不是快餐文化,而是顺应宗族观念的优秀传统文化。曹元国说,现在基层地区弘扬儒学需要营造氛围。“可以充分利用农家书屋的阵地,增加传统文化书籍。”他认为,农村老百姓很渴望有人讲授传统儒学的东西,儒学讲堂即是顺应这一趋势的产物。
“到乡村讲儒学,你就不能把自己当成教授。你把自己当教授,村民就会和你隔得远远的。农民和你有距离,他和你讲的课就有距离。”颜炳罡在传授参与乡村儒学建设的经验时如是说。
“借习近平总书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讲话的东风,乡村儒学在全省范围乃至全国范围内推广,遍地开花的形势也基本可以预见。但是很多事情一旦纳入政府行为,或许就会变味儿。”山东社会科学院儒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刘云超建议,乡村儒学的运作应该尽量去行政化,政府只负责财政支持、政策扶持以及其他宏观调控,保持乡村儒学的纯粹性。他同时指出,乡村儒学建设发展离不开全社会的协调统筹。“仅仅依靠儒学的宣传和教育不足以解决当前乡村的全部问题。在全社会恢复和重建优秀传统人伦道德的任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除了教化,还需要现代法治精神,还需要社会资源更为有效合理的分配,需要充分释放改革的红利等等解决老百姓的后顾之忧。”
截至11月初,山东已有120多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900多个村文化大院建成了儒学讲堂,累计举办讲座1.6万场次,80余万基层群众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