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山东省环保厅:严肃整改加大监控 参与环检造假的逐出山东

16.09.2015  21:42

  济南机动车尾气检测被爆出现违法违规操作情况,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不少人提出质疑: 环保部门组织监督检查,为何堵不住造假行为,背后有无权力寻租? 既然环检弄虚作假、起不到作用,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下一步又该如何规范运作?9月15日,省环保厅有关负责人接受本报独家专访,就公众关注的问题进行了回应。

   1下一步如何规范环检运营?  

   环检机构及设备商都要签承诺书  

  省环保厅有关负责人表示,9月13日上午,省环保厅已组织济南市环保局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央视 《焦点访谈》 报道的环检机构及设备供应商恶意操控检测事件。

  会议确定,立即停止3家涉事环检机构机动车环检工作,查封相关设备,联合有关部门进一步核实情况。在查清情况之前,环保部门暂停验收安装深圳安车、佛山南华检测设备的新建环检机构(线)。 并将开展全省环检机构大检查,凡存在造假漏洞的检测设备和系统软件立即整改。

  该负责人强调,最重要的一条是,省环保厅将要求进入山东市场的环检设备供应商、环检机构签订承诺书,承诺诚信检测,不以任何方式从事或参与检测数据造假。如有违法违规,一经查实,将使其退出山东市场。

   2专项检查为啥没堵住问题?  

   违规操作隐蔽性强普通检查难发现  

  有人提出质疑,上半年全省机动车环保检测专项检查刚结束,为什么没有堵住被曝光的弄虚作假问题?背后是否有权力寻租?

  省环保厅有关负责人解释说,机动车环保检测由通过省质监局计量认证的第三方社会检测机构承担 环保部门委托环检机构开展检测工作,环检机构自负盈亏,与环保部门没有任何关系。所谓环保部门和环检机构合伙赚钱的说法,是不符合事实的。

  据介绍,今年上半年,省环保厅组织开展了全省机动车环检机构专项检查,大部分机动车环检线是合格的,部分不合格的经过限期整改也达到了有关要求。

  该负责人特别强调,这次检查的重点是环检机构资质及设备鉴定、校准、运行情况。此次《焦点访谈》曝光的内容,是恶意干扰设备正常运行的弄虚作假行为,不是质量控制层 面的问题,而是违规甚至违法操作。涉事环检机构的这种作弊行为非常隐蔽,通常的监督检查不容易发现,特别是通过操控系统软件进行造假,隐蔽性更强、更难发现。

  事实上,前几年,我省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也存在造假漏洞。2013年至2014年,省级环保部门共查处监测数据弄虚作假案件36起,移交公安机关19起,行政拘留20余人,有力震慑了此类造假行为

  “我国机动车环检工作起步比较晚,环保部门在管理方面投入的人力、 物力不够,下一步我们将加大机动车环检监管力度。” 该负责人说。

   3为什么要控尾气?  

   济南大气污染机动车占15%  

  “在大中城市, 机动车排放已经成为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再过几年很可能成为首要污染物。我省是机动车保有量大省,居全国第二位,截至2014年底,全省汽车保有量1400万辆,必须加强机动车排气治理。 ”省环保厅有关负责人说。

  据介绍,测算机动车污染对大气污染的贡献率,需要通过长期细致的源解析工作。根据济南市环境空气细颗粒物(PM2.5)来源解析结果, 2010年至2013年济南PM2 . 5的主要来源中, 机动车占15%。 北京源解析工作开展得比较早, 机动车污染对大气污染的贡献率平均在30%左右。

  “因此, 控制机动车污染必须加强源头控制。 ” 该负责人表示, 一是对新生产、 销售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大气污染物排放状况的监督检查,严把新车出厂关;二是提高燃油品质,配套供应合格的车用燃油;三是强制性淘汰高污染车。

   4失控的环检可否取消?  

   环检有必要取消后车主难自控  

  省环保厅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在用车的检查和维护制度(I/M制度)是降低在用车污染排放的最重要手段,它通过对机动车进行排放检测,促进机动车正常维护,使机动车处于良好运行状态,从而减少污染排放。I/M制度并不是中国独创,而是源自美国,现在欧洲、日本、加拿大等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实施I/M制度。

  自2014年9月开始,机动车安全检测实行新车6年内免检,此后关于环保检测也应实行6 年免检的呼声很高,有的甚至要求取消环检。

  “其实,这种理解是比较片面的,机动车安全检测和环保检测的目的是不同的。安全检测关系到车主的自身安全,即使没有年检,车主对车辆的定期保养检修也不会大意,而机动车环保检测的目的是控制尾气污染,大部分车主并不太关心自己的车辆排放是否达标,更不会主动维修治理污染。在这种情况下,开展环保检测很有必要,是加强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 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 ” 该负责人强调。

  网址链接: http://www.qlwb.com.cn/2015/0916/460045_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