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三大安全 维护生态环境——《中部地区发展战略环境评价报告》解读
中部地区地处中国腹地,承东启西、连贯南北,文化底蕴深厚,区位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是推进新一轮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点区域,在中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中具有突出地位。
2013年8月,环境保护部启动中部地区发展战略环境评价,评价工作范围包括中原经济区、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等重点区域,涉及河南、安徽、山西、山东、河北、湖北、湖南、江西8个省份60个地市。2014年年底,《中部地区发展战略环境评价报告》发布,为中部地区今后的发展规划提供理论指导和决策依据。中部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如何?此次中部战略环评有什么特点?怎样解读中部地区环评结果?三大安全(粮食生产安全、流域生态安全、人居环境安全)面临怎样的中长期挑战?
■ 三大安全的全局性地位突出
2014年12月29日,环境保护部在北京组织召开了中部地区发展战略环境评价总体成果验收会,并发布了《中部地区发展战略环境评价报告》(以下简称《环评报告》)。
验收专家组认为,项目成果具有创新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提出的“三大安全”战略性保护总体方案切实可行,可以作为国家有关部门和中部地区制定相关发展政策、区域发展规划、重点产业发展规划以及做好重大建设项目环境准入等的重要科学依据。
粮食生产安全、流域生态安全和人居环境安全是中部地区发展的基础保障,全局性地位十分突出,确保“三大安全”对中部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专家组认为:中部地区的“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全国的产粮地区基本就在这个地方。而“人居环境安全”也是中部地区环评结果提出的重要安全。中部地区人口密集,但城镇化率不高,约有50%的平均水平,那么在今后城镇化的过程中,“人居环境安全”就变得尤为重要。中部地区最核心的任务就是保证的“三大安全”能够维持。
确保粮食生产安全是事关全局的首要任务。中部地区拥有黄淮海平原、鄱阳湖平原、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等四大国家商品粮基地,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主产区和粮食生产基地,也是我国重要的口粮产区,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有举足轻重的全局性战略性地位。随着经济的加速发展,黄淮海平原、鄱阳湖平原、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普遍面临农田面积萎缩、农田质量降低、农业用水保障难度增大等问题,而水的问题是中部地区发展面临的最严重问题之一。
以鄱阳湖为例,鄱阳湖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星子县的星子站是鄱阳湖的标志性水文站。2015年1月,星子县受上游来水减少和久旱少雨的影响,鄱阳湖逼近8米的极枯水线。
专家组认为,“三大安全”都离不开水的问题。过去,在中部地区,洪水是大家共同担心的问题,而现在面临的问题变成水少了,水不够了。很多的湖区在萎缩、水质在变差。水环境改变,粮食生产、流域生态和人居环境安全都一定会随之产生很大的变化,“水”成为这个地区最核心的问题。
■ 三大安全面临中长期挑战
未来一段时期内,中部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推进。尽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资源环境效率水平进一步提升,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但是区域生态环境压力仍将保持较高水平。参与环境评价报告的专家判断,在2020年之前,中部地区的“三大安全”还会继续受到一些威胁。
《环评报告》指出,“三大安全”面临的中长期挑战主要为粮食生产安全隐患进一步凸显、流域生态安全水平进一步下降和人居环境安全压力进一步增大。在下一步工作中,应当按照“保红线、严标准、调结构、提效率、控风险”的总体思路,优化区域发展模式,规范国土空间开发秩序,实施生态环境战略性保护,完善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维护流域生态安全,改善人居环境安全,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实现中部地区绿色崛起。
在2020年之前“不欠新账,还清旧账”,是下一步工作任务。在指明工作方向的同时,也带来了压力和挑战。
清华大学战略环境评价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王锋认为,“所谓‘不欠新账’就是要求所有新上项目必须保证先进的技术和设施,而‘还旧账’最首要的是以前没有治理的要进行治理,以前落后的要淘汰或者改造。”这一点,在中部地区也存在挑战,因为其本身的基础薄弱,短时间内要做到还清“旧账”的压力非常大。
《环评报告》提出,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五个机制”,即保护粮食生产安全生态补偿机制,水源涵养生态补偿与水生态损害赔偿机制,低水平产业退出机制,多行业多种污染物、跨区域的协同联控机制,环境绩效综合评估考核机制。
另外,《环评报告》还提出了战略目标:即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着力解决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环境问题,2020年区域资源环境压力快速上升的趋势得到遏制,粮食生产安全、流域生态安全、人居环境安全水平有所提升;2030年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改善,“三大安全”得到切实保障,中部地区绿色崛起。
据了解,在《环评报告》之后,环境保护部又起草了关于中部地区战略环评的环境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并明确提出了一些负面清单,包括地区需要淘汰的产业、相关产业发展应当有怎样的约束和要求。专家组认为,中部地区的发展不仅是环境保护的问题,应该运用好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让战略环评真正落到实处,发挥作用。
据了解,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的环评也已经起步,此次《环评报告》的完成,又一次为之后的战略环评工作积累了经验。
从五大区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开始,区域战略环评的脉络和逻辑便是一脉相承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已经处在调整转型的阶段,专家判断,珠三角地区已经完成了一部分产业转移,而长三角地区也正在发生产业的转移,相比之下,京津冀地区应该是产业转移最慢的地区。
“我们要看到,这三个地区的战略环评,面临的问题和之前都不尽相同,之前的战略环评是从地区的发展入手,而这三个地区的战略环评是从转型和升级入手。”李王峰介绍说。
专家认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的环评面临的问题差异比较明显,这三地的环评也要考虑污染转移的问题,可能中部很多地区是要承接这种转移的,所以战略环评要看到其中一脉相承的关系,不可以破坏中部地区的“三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