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大明湖畔的儒学圣地 采访团走进府学文庙
府学文庙的大成门
府学文庙内赑屃石刻
府学文庙内的石刻
中国山东网讯9月15日讯 (记者 张晓黎)坐落于济南市历下区明湖路214号的府学文庙,北临大明湖,南临曲水亭街、芙蓉街等老街巷, 9月15日,“孔子故乡中国山东”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采风活动来到大明湖畔的府学文庙,领略老街巷深处的儒学气息。
济南府学文庙创建于宋熙宁年间,是宋以后济南历代文化、教育中心,历史上曾数次被毁又数次重修。金代时,府学文庙曾因战争而遭到严重破坏,元末倾圮。明洪武二年重建,后又经数代重修,到明朝末年,建筑布局已臻于完善。清代对文庙的修葺不断,但基本保持了明朝文庙的规模和建筑布局,使得府学文庙占地面积往北可到明湖路,往西至贡院墙根街,往南至南门,往东至曲水亭街。
济南府学文庙的主体建筑大成殿,坐北面南,是济南市域范围内最大的单体古建筑。据史料记载,济南府学文庙原为一组庞大的建筑群,总长247米,宽64~66米。整个建筑群在一条中轴线上对称展开。从保存下来的影壁、南门、泮池和大成殿四座建(构)筑物上,仍然可以依稀分辨出当年的气势。
走进府学文庙记者看到,文庙的格局从南到北,依次为南门、中规中矩亭、棂星门、大小泮池、屏门、戟门(俗称大成门)、大成殿、东西廊庑、明伦堂、尊经阁等主要建筑。南门内侧的两个分列东西的“中规中矩亭”,造型一方―圆,寓意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告诫儒家学子做学问要有―种严谨的态度。但整个济南府学文庙却不像其他地方的文庙那样,呈正南正北的朝向,而是呈曲线状,这在文庙中比较少见。
记者了解到,济南文庙有三宝——龙石、屏门、铁牛山。据悉,龙石是六七百年前遗留下来的太湖石,曾经为元代政治家、文学家张养浩所收藏,后来在府学文庙中被发现。上世纪五十年代趵突泉公园建成开放时,此石被移到公园内存放、展示,因其有秀、瘦、透、漏、皱特点,被称为济南“第一名石”。
古代济南民间一直有“三山不显出高官,四门不对出王(皇)位”的说法。其中,“三山”分别是指已消失多年的历山、灰山和铁牛山。2005年,“铁牛山”在万众瞩目中出土。这头长1.5米,宽约0.6米,高约半米的“铁牛”就“俯卧”在府学文庙院内偏东南位置。
记者了解到,2005年济南市正式启动府学文庙的修复工程,对其进行整体修复,其间,共修葺或恢复包括大成殿在内的大小古建数十间,部分恢复了历史上府学文庙中轴线上建筑群。2010年9月28日全面竣工并对外试开放。修复后的文庙以大成殿为中心,共七进院落,在府级文庙中规模较大、规格较高。
府学文庙修缮完成后,举办了新年祈福会、和谐中华·海峡两岸经典文化推广会演、孔子文化节、文庙讲堂、开笔礼、成人礼等一系列公益文化活动,这些活动让府学文庙逐渐成为济南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地和传播儒家文化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