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期盼 今朝梦圆
5种迁建方式、260亿资金投入、26个专项方案……为破解黄河滩区这个百年难题,山东整合资源,分类施策,提出2020年全面完成滩区居民迁建各项任务,解决60.62万滩区群众的防洪安全和安居问题。
60万滩区群众盼安居
一百多年前,黄河夺道山东入海,频繁水患让周边百姓叫苦不迭。
据相关部门统计,自1950年以来,山东黄河滩区遭受不同程度的洪水漫滩20余次,受灾村庄1.23万个次,被水围困人口累计达160.8万人次,倒塌房屋73.1万间。目前,山东仍有60多万群众生活在滩区。
因为黄河频繁发大水,家住鲁西南东平县银山镇北刘庄村的刘振臣,大半生都在提心吊胆中度过。72岁的他共搬了9次家,其中有3次不仅房倒屋塌,全部家当也被洪水冲走。
以前每到七八月汛期来临,黄河水就像脱缰的野马,裹挟着泥沙冲出河槽,漫过庄稼地、漫过村庄道路、漫过房屋院落,洪水过去,庄稼绝收,房倒屋塌……北刘庄村村民们回忆说。
有个安稳的家,也是济南市章丘区黄河镇岳家村村民岳永吉一辈子的心愿。
岳家村与黄河的直线距离不到1公里,村前一处池塘格外显眼。“池塘面积得有12亩,深6米,是村民长年累月挖土垫村台挖出来的。”岳家村党支部书记岳永强说,为避洪水,村民不断筑高自家村台,造成房屋有高有低,道路起伏不平。地处黄河冲积平原的岳家村,俨然一副山区村模样。
山东省发改委农村经济处处长李秋生介绍,滩区生产生活条件比较恶劣,普遍面临“住房难、行路难、浇地难、吃水难、上学难”等问题。最难的当属住房问题,滩区老百姓中间流传着“三年攒钱、三年筑台、三年盖房、三年还账”的说法,安居成为他们心头最大的期盼。
五条路子共解一个难题
黄河大堤在章丘辖区内绵延20多公里,一堤之隔,两重天地。近年来,相比于滩区外生产生活条件的大幅改善,滩区内的21个村各类基础设施仍十分落后。
章丘决定将黄河镇的这21个村、1.2万余名群众迁至堤外,集中安置到一处新社区。当地政府与中国建筑集团合作,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规划建设安置社区,住宅楼顶全部设计为分布式光伏发电。新社区离黄河镇政府仅百米之隔,生活十分便利。为迎接外迁的滩区群众,当地将天然气管网接入黄河镇,并专门建设了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
在黄河镇南李村,记者遇到刚去新社区转了一遭的72岁村民刘庆宝。“盼着新楼赶紧盖起来,做梦都想从这穷窝窝里搬出去。”此前,一说要外迁,全体村民积极响应,签字同意率100%。
按照计划,明年底,130多栋楼房将在黄河镇的安置社区建成完工,滩区群众将在新房中辞旧迎新。
据了解,外迁安置是山东为啃下黄河滩区迁建这块“硬骨头”实施的五种办法之一,这一方式涉及192个村,将建设42个新社区,安置人口14.10万人。同时,山东还将就地就近筑村台安置13.89万人,筑堤安置15.97万人,旧村台改造提升安置5.11万人,采用临时撤离措施安置人口11.55万人。
山东省发改委介绍,迁建工程规划总投资260多亿元,将按照“各级政府补一块、土地置换增一块、专项债券筹一块、金融机构贷一块、迁建群众拿一块”的思路筹措资金。为解决资金难题,山东允许有滩区搬迁安置任务的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在省域范围内流转使用。
“挪旧窝、创新业” 搬得出更要稳得住
安居只是第一步,乐业才是确保长期稳定的关键。山东在此次规划安置新社区时,同步布局适宜产业,建设特色产业园区,解决群众就业发展的长久生计问题。
章丘利用滩区迁建整理出的3万余亩连片土地,打造农业产业园区,让迁建群众一上楼就有工作。他们引入正大集团建设高标准种养结合基地,进行农副产品深加工。还与另一家农业企业合作,发展经济作物种植、生物质能源等。
“村民把土地流转给企业,也可以去企业打工,还是在自己的土地上干活,但收入肯定比以前高出一大截。”南李村党支部书记刘庆民对滩区外的新生活充满信心。
南李村畅想的美好生活,在其上游150多公里远的东平县银山镇耿山口村早一步实现了。耿山口村党支部书记耿进平说,新社区与镇上的工业园区相距仅1公里,工业园区内已创办航空运动器材、建材、制衣、生物制品等多家企业,吸纳了1500人就业。10多里外的老村庄将复垦出800多亩土地,与原有土地一道发展高效农业。
为给迁建村植入长久发展的动力,山东整合26个部门力量,在新村建设、两区同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等方面,编制了26个专项方案,发挥政策叠加效应,携手把滩区群众拉出“穷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