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满生动的"英雄"更可信可亲 解构英雄之风为何吹起

24.01.2015  17:50

  黄继光到底有没有堵枪眼?刘胡兰究竟是怎么牺牲的?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越来越多质疑英雄人物事迹的言论。这其中,既有人打着还原历史真相的旗号,回到英雄人物生前生活、工作的地方,试图为自己的质疑寻找证据;也有人罔顾事实,表达情绪化的见解,实质上是对英雄人物进行污蔑。解构英雄现象盛行一时,因其观点的“颠覆性”受到一部分青年的关注。

  真实的“英雄”到底是什么样,我们当然要平心静气地拿历史证据说话。这些年常有人以“独立调查”的姿态作出脱离史实的分析,得出的结论虽然看上去能自圆其说,实际上却有悖于历史情境。与此同时,那些严肃的历史研究者搜集的史料与物证,也很好地回应了所谓的“质疑”。比如,有多位目击证人亲历刘胡兰就义场面,军事博物馆已收藏有“黄继光牺牲后遗照”……这些逐步挖掘出来的严谨史实,都能证实英雄的事迹。

  然而,为什么一有质疑的声音,甚至一有污蔑英雄的只言片语,就能够迅速在舆论场上被放大,进而影响一些青年的思想?这既离不开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特点,观点只要新奇、“搏出位”,往往就能在舆论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又源于这一代人对“英雄年代”的陌生感,大部分年轻人连枪声都没有听过,当然无从想象堵枪眼这样的英雄壮举。而且,在不确切信息和谣言的传播过程中,不排除有人为了解构英雄而故意扭曲真相。

  对英雄的具体行为,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感到陌生,并非不可理解。我们有幸生活在一个不必重演“堵枪眼”的年代,现实生活中也的确失去了战争年代才有的语境。为了民族独立、国家统一,英雄人物抛头颅、洒热血式的豪迈,既因为他们个人的杰出、有胆识和气魄,也无法脱离“时势造英雄”的大背景。在革命时期,亿万中国人凝聚起来的力量无疑也在为他们加油鼓劲。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先辈的精神遗产历久弥新。时代的演变,并不消解英雄人物的价值,不阻碍他们的精神在当今继续发光发热。对国家的忠诚、对工作的奉献和不畏艰辛完成目标的意志,都是能从英雄事迹中提炼出来的宝贵元素。从历史维度看,英雄的足迹是时代的缩影,一个英雄的出现,印证着无数无名英雄的艰苦奋斗。因而在人们的现实认识里,英雄人物不仅是传奇故事,更应成为主流价值观的阐释。

  对于追求多元文化、习惯个性化表达、对宏大历史叙事相对陌生的年轻人而言,他们更熟悉可以感知、接近的“偶像”,而不是高大遥远的“神”。应对这种改变,传统英雄形象的传播,也可以有血有肉、生动活泼起来。英雄人物“神性”的消退,人性的回归,有助于当代人更深刻地理解英雄精神。

  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崛起,终究离不开文化中的精神榜样因素。英雄人物来源于历史,经历时代考验,早就获得了全民族的集体认同,是精神榜样的有机构成。英雄故事代代相传,经历风霜不足惧,遭遇考验不足惧。在多元文化中坚守主流精神,在包容异质思维的同时高举核心价值观,是我们这代人面对的挑战,也是英雄文化面临的机遇。相信通过时代的洗礼,解构英雄的现象终归会是一阵风,英雄形象却能随之丰满而挺拔。

  原标题【 丰满生动的“英雄”更可信可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