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蓝皮书:七成人对难辨谣言“宁可信其有”

22.06.2016  19:03

  昨天,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No.7(2016)》。

   超四成人“讨厌”大数据

  蓝皮书指出,大数据在技术的不断优化、完善中快速发展的同时,各类骚扰电话、网络诈骗、账户被盗等基于互联网的个人信息安全问题和隐私侵犯行为频发。

  对于当前的大数据应用,在被随机调查的人群中,42.9%表示讨厌,33.3%觉得无所谓,14.3%很享受当前大数据带来的个性化服务,9.5%表示并不了解大数据。

  结果显示,在各类互联网应用中,大部分人认为社交应用安全性最差,其次是购物、娱乐、互联网金融及游戏类应用。在被调查的人群中,36.5%的人认为应该由政府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建设与监管,24.2%的人认为应该由行业加强网络服务提供商数据采集、应用的监督与道德自律,22.6%的人认为互联网服务平台应采取技术和管理手段加强信息安全性建设,16.1%的人认为应该由个人努力提高自身信息安全意识和相关技能。

   六成人微信上遇到的疑似谣言最多

  调查显示,对于十分重要但是真伪难辨的信息,70.3%的受访者都表示“宁可信其有”,只有17.6%的人选择“宁可不相信”。人们认为最常见的谣言主题为健康养生类、食品安全类和人身安全类,同时人们也认为这几类谣言有较高的欺骗度。

  60.6%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在微信上遇到的疑似谣言最多,该比例远远高于微博的15.2%和论坛贴吧的21.6%,一方面这可能与人们使用微信的频率高因而接触谣言的概率大有关联,另一方面也说明微信平台确实可能成了大量谣言的产地和传播渠道。

  “60后”与“70后”倾向于认为自己的平辈朋友爱转发真伪难辨的信息,而“80后”和“90后”倾向于认为自己的父母长辈爱转发此类消息。说明在人们印象中,中老年人更容易被谣言蛊惑。

  此外,34%的人表示会屏蔽该类朋友的朋友圈,29.2%表示不会屏蔽,36.8%表示不一定,说明人们对于朋友转发谣言的行为有一定容忍程度。

  受访者转发信息到朋友圈的首要目的是为了帮助他人,这也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便利,因为很多谣言都涉及食品安全、健康养生等实用信息,人们在自己相信之余,也希望能分享给亲朋好友,使他们也从中受益。该行为是出于利他目的,但实际可能使人不自觉的成了谣言传播的帮手。

  七成人认为新闻客户端同质化严重

  蓝皮书调查显示,客户端为民众在手机终端获取新闻信息的首选渠道,同质化是影响使用客户端的主要原因。

  在对您通过什么渠道在手机上获取新闻信息的调查中,68.3%的受访者通过新闻客户端获取新闻信息,排名第二的是通过浏览器访问网站(57.8%);超过四成的人通过微信朋友圈(48.3%)和微信公众号(45%);35.3%的人选择通过微博。

  在影响使用新闻客户端的原因上,调查显示,近七成被调查者认为客户端同质化问题严重,超过四成的人认为客户端新闻时效性不理想。  (记者 孙乐琪)

        编辑:袁晶瑜        责任编辑:胡立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