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沙河畔"守艺人":3天出一把壶 磨到映出人影
25.06.2018 15:06
本文来源: 半岛网
来源: s.news.bandao.cn
“打锡壶喽……”听老人说,上个世纪,乡间小路常见有人挑着扁担,两头是风箱和小炉子,喊出这悠长的叫卖声。喜欢看武侠剧的朋友,对酒馆里侠客用锡壶斟酒的场景也不会陌生。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这款传统器皿早已淡出人们的生活。当记者见到手拿小铁锤正在悉心敲打锡板的张丰证时,仍旧无法理解,是什么让他能够数十年如一日,坚守这即将失传的技艺。
三天出一把壶,磨到映出人影
“来啦!稍微一等,我把这个壶嘴剪完。”看到记者,张丰证抬起头,黝黑的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只见他从一块薄薄的锡板上流利地剪出一个壶嘴的形状,然后与另一片刚剪裁好的壶嘴做了对比,恰到好处。
在商河县沙河镇张铁匠村小有名气的张铁匠工作间,几个放置工具的橱子、一台蜂窝煤炉、一间20平方米的房子,组成了这位老匠人的造梦空间。
能看得出,老张用的是最传统的打锡壶技艺,用剪子、锤头、砂纸这些最原始的工具,历经几番打磨,至少3天才能打出一把常规大小的锡壶。“我每天早上7点开始干,一天至少干10个小时,干到晚上七八点是常有的事,这个活儿的确很熬人,必须有耐心才能做得出好活儿。”张丰证说。
老张的工作室看起来陈旧,贴在墙上的工艺流程却制作得细致精美,从化锡到制成锡板,从剪裁到焊接,没有10多道工艺,成就不了一把亭亭玉立的锡壶。“这是个细法活儿,多一锤子、少一锤子都不行,现在的年轻人几乎没有人愿意学这门手艺了。”祖传几代以打锡壶为生的张丰证,正面临手艺后继无人的苦恼。“我已经51岁了,孩子上了大学,他不愿意干这活儿。找了两个徒弟,有一个还跑了,只剩下一个徒弟跟着我干,他也40多岁,年纪不小了。”
器物有魂魄,匠人自恭谦。对于打锡壶看似枯燥的工作,老张却有着难能可贵的执着。为达到造型细致美观,每把锡壶都要先经过粗纱布和细纱布打磨,再用棉布精细擦拭,至少要5个小时,打磨到亮度能够照出人影,才算成功。为了让锡壶看起来造型更加精美,张丰证还在壶嘴和壶盖等部位镶嵌了铜饰。
牵手O2O,传统技艺历久弥新
拿起张丰证手中的锡壶,在杯盖、底座等部位,可以清晰地看到铁锤敲打过的痕迹。“有顾客慕名而来,他们都说一看就是手工制作的,很喜欢。”作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老张是村里的贫困户,没钱办工作室。为了让这个传统技艺传承下去,村里专门在村委会大院里给他打造了这个工作间,还在一旁配备了一个展厅,展示各式各样的锡壶制品。记者看到,有的锡壶特意在中间挖了一个小洞,可以放置木炭,用来温酒。“过去村里家家户户以打铁为生,后来随着时代发展,村里没人干这些了,只剩下锡壶这个传统技艺,我们真想把它保留下来。但除了老张,目前村里有这手艺的,都已经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了。”村支书张洪新说。
“多亏了政府帮着我们推介锡壶制品。”张洪新说,2016年,张铁匠锡壶被市政府列入外事礼品名单。为保护这一传统手工艺,在该村担任“第一书记”的徐晓走访多名掌握这门纯手工打造锡壶技艺的老人,邀请他们举办锡壶制作技艺培训班,让更多的贫困户来学习,从而带动贫困户增收。此外,该村通过联系网上商家,改造“张铁匠手造工坊”淘宝网店,对线上产品进行了再包装,形成了“线上支付、线下体验”的O2O模式。目前,铁艺花架、锡酒壶等产品已进入济南市区多家大型卖场和高档酒店。
“过去村里稍微富裕点的人家,都会购置一把锡壶,来了尊贵的客人,拿出锡壶斟酒招待。如今,锡壶已经成了纯粹的艺术品,但我们仍旧希望将这门祖传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当人们路过这个大沙河畔的村子,还可以借助这个传统的工艺品重拾回忆。”张洪新说。
(济南日报)
转自大众网
[编辑: 张珍珍]
本文来源: 半岛网
25.06.2018 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