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社会保障:更多“获得感” 更密“安全网”
“这些年,能够感受到生活质量的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在这座温馨的城市安家。”家住厦门的孙阿姨高兴地跟记者说起自己一家人的幸福生活,“以前,老伴身体不好,我们总是跑外地去看病,随着医疗条件改善,我们再也不用为了看病而奔波了。退休金逐年增加,养老又多了一份保障,这些都让我们感到心里踏实。”
从坚持就业优先到加强社会保障,从促进教育公平到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改善民生福祉,一直是社会事业建设努力的目标。今年以来,纵贯养老、医疗、社会福利的社保“安全网”不断织密织牢,成为一大亮点。
一季度数据显示,我国社保扩面征缴总体形势稳定,社保待遇水平稳步提高。进入2015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再提高10%,实现连续第十一年增加。在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压力增大的情况下,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仍然连续较大幅度提高,不仅远远跑赢了CPI,也跑赢了GDP。与此同时,全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70元,这是我国首次统一提高全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截至4月底,这一政策已有一半以上地区落实到位,改革成果越来越多地惠及广大群众。
在逐步建立统一的全国城乡保障体系的同时,社保制度建设则向着公平方向迈出新步伐。随着《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办法》的出台,养老并轨改革继续稳步推进。
有30个省份出台建立了统一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施意见。而居民大病保险的全面启动实施和医保支付方式的深化改革,有望加快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整合。
社会事业建设能够稳步发展的基石,来源于国家财政支出不断倾斜民生。在财政收入增长放缓、收支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民生财政、社会事业仍然是各地财政支出的重点、亮点。今年一季度,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5403亿元,增长12%;教育支出4728亿元,增长8.5%;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2462亿元,增长13.3%……一组组数字也如一股股力量,推动着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着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正如经济发展从重数量转向重质量一样,社会事业的发展趋势也要从数量导向转向质量导向。随着各地社会事业投入占整个公共财政支出比重的持续加大,我国社会保障网覆盖面还将继续扩大,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保障水平。从长远看,只有切实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增进民生福祉,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进步,让百姓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民生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