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助力传统经济大省山东“老树发新芽”
新华社济南10月16日电题:科技创新助力传统经济大省“老树发新芽”--山东省经济转型加速迈进焕发全新活力
新华社记者陈芳、张泉、萧海川
新型化学发泡剂解决世界性难题,生物循环产业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多项关键技术打破国际垄断……科技创新正令传统经济大省山东焕发全新的活力。
传统产业占区域经济约70%,重化工业又占传统产业约70%,在积淀百年的经济基础上转型升级,无疑需要涅槃重生的智慧和勇气。
近日,记者随科技部调研了解到,今年上半年,山东省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中,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已上升到34.69%,以科技创新促经济转型成效显著。
创新成果遍地开花 “高精尖”产生强劲动能
政务云计算、数商平台、人工智能,“浪潮云”的平台上,一个个全新的服务模式接连涌现,这背后得益于一系列尖端科技搭建的云计算、大数据平台。浪潮集团正收获自主科技创新的累累硕果。
浪潮集团是山东省科技创新的一个缩影。随着大量尖端科技成果的诞生并应用,一批高精尖产业在山东崛起,为传统经济大省注入全新的发展活力。
为推动科技创新,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山东省对科技创新体制进行了全面改革。推动省属院所改革治理结构,提升科研院所创新活力;赋予科技领军人才更大的技术路线决策权、人财物支配权和资源调动权,并完善股权、期权及分红等激励机制;对科技创新企业,通过政策引导、服务保障、资金扶持,提升企业创新动力。
机制改革催生了创新成果,技术突破带来了产业回报。
山东华特磁电3.0T超导磁体等关键技术打破国际技术垄断;烟台中集超深水双钻塔半潜式钻井平台“蓝鲸1号”等大批装备成为行业技术领跑者;“海洋科学研究中心项目”的技术攻关,推动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高速发展;“渤海粮仓”关键技术的突破改写了盐碱地不能种植小麦的历史,2012年以来改良盐碱地面积超过100万亩。
2017年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近2.8万亿元,同比增长16.95%。
山东省科技厅副厅长李储林表示,科技创新是新旧动能转换的“牛鼻子”,只有科技创新全面突破,才能支撑起“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新格局。
高新产业要发展,传统产业也不能全丢。事实上,生活中的大部分必需品均来自传统产业,传统产业经过改造提升,完全可以成为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李储林介绍,山东省已在利用高新科技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根据行业特点采取针对性措施,“敲开核桃、一业一策”。环境友好型改造、信息化智能化提升、产品结构优化是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主要方向。
为便利尖端科技成果与传统产业有效对接,山东省打造了知识产权展示交易平台,使知识产权供需双方集中高效对接。2016年,山东省实现技术交易22260项,合同金额超过420亿元,科技成果产业应用提速明显。
与此同时,山东省鼓励传统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前端科技研发,使行业改造提升更具针对性和效率性。
西王特钢引入中科院金属研究所技术入股,主攻高端装备用特殊钢,凭借多种高端钢材产品,成功实现产品结构转型;山东如意集团借助“互联网+”,向产业链高端的设计环节进军,高端纺织品领域国际市场占有率由原来零市场份额达到30%以上。
李储林表示,通过高新科技进行改造提升,使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山东大有可为。
量身打造服务体系 让科创企业“跑得更快”
每天数十家企业申请入驻,高峰时期“一号难求”,济南高新区对科技企业的吸引力还在持续增强。除高新区的政策优势及地处山东的成本优势之外,山东省日益完善的服务体系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降低企业科研成本,济南高新区出资购买大型科研设备,打造科研技术支撑服务平台,供园区企业免费使用,这在全国高新区中并不多见。
“大型科研设备价值昂贵,而企业科研往往只在关键阶段需要使用,单独购买大型设备并不划算。”济南高新区负责人介绍,通过技术支撑平台,科研企业降低了成本,大型设备的使用率也得到了极大提升。
截至目前,济南高新区共投入资金约16亿元,打造公共服务平台22个,涵盖电子信息、网络通信、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领域。
为支持中小微科技企业,降低科研风险,山东省大力发展科技金融: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在齐鲁股权交易中心设立“科技板”,鼓励银行为中小微科技企业授信,并建立风险补偿机制,为科技企业创新活动解除后顾之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