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下乡种地赢了老把式
4月的麦田,一片葱绿。在平度市西寨村的2块试验田里,站着一些种地的老把式。他们正在对比试验田和自己地里的小麦,出苗率、分蘖率、苗情长势,试验田里的小麦都比其他地块强不少。这下子,老把式们可服了青岛市农机局驻村的“第一书记”张正杰,不约而同地向这位农业推广硕士取起真经来。
西寨村是传统的农业村。虽然投入成本连年增加,但粮食产量不见明显提高。问题出在哪儿?自去年6月份驻村后,张正杰经过一段时间的走访、调研,又请农业专家联合会诊,和村民们一起拿定了主意,要因地制宜地推广新装备新技术,让每块儿土地脱胎换骨,扩大节本增效综合成效。
在青岛市农机局等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张正杰累计争取各类帮扶物资及资金约71万元,引进推广了免耕播种机、玉米联合收获机、精量播种机、深松整地机和卷盘式喷灌机等新型装备20多台,在农业生产中大显身手。
清明一过,麦田里就忙碌起来:一排排卷盘式喷灌机在麦田里吐出一条30余米长的水龙,雾蒙蒙的水滴均匀地喷洒在麦田里。
“以前浇地要找十几个工人,好几天才能浇完。有了这个宝贝,浇地再也不用发愁了,一个人可以轻松控制好几台喷灌机,省时、省劲不说,关键是节省了一半儿水,大大降低了成本!”全国种粮大户侯松山高兴地说。
针对村庄的农业生产条件,张正杰因地制宜地推广新技术:在水浇地,他积极推广精量播种技术;在旱作地,他推广保护性耕作和深松整地技术。一年下来,这些新装备新技术威力初现:不但减少了扬尘和秸秆焚烧,节约了成本,每亩还少用一袋化肥,少耕一遍地,少浇一遍水,全村共节约成本220多万元,但是粮食产量提高了10%。特别是随着深松整地技术的应用,耕深达到了25厘米以上,进一步打破犁底层,蓄水保墒更加明显了,相当于新建了一座“土壤水库”。
全村粮食产量上去了,欢喜挂在每个人的脸上。张正杰又发现了新问题:全村耕地面积2200亩,但是户均不到7亩,这种土地碎片化现象严重影响了农机规模化作业和投入产出效益。
在张正杰的提议下,村民成立了西寨农机合作社,从本村开始加快土地流转。后来,张正杰又把土地流转逐步扩大到周边几个村庄,西寨农机合作社的土地规模经营面积也增加到3500多亩。去年合作社的粮食总产量达到576万斤,亩均1800斤,经济效益达到600多万元,一举成为全国农机合作社示范社。
张正杰驻村一年来,充分发挥了单位优势和个人特长,给西寨村带来了一次“种地革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农村大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