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网络舆情分析师不是删帖 而是预警

03.09.2014  19:18

专家:网络舆情分析师不是删帖 而是预警

 

        舆情监测室将举行首期舆情分析师培训,培训包括舆情分析和研判方法、舆情危机处理与应对等8门课程。

  考试合格者将获得网络舆情分析师身份证明和从业凭证。

  收集网民观点和态度,整理成报告,递交给决策者,这就是“网络舆情分析师”。目前,全国大约有200多万人从事这一职业。

  据介绍,这些人分布在党政宣传部门、门户网站、商业公司等机构。日前,人社部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与人民网联合启动“网络舆情分析师职业培训计划”。“网络舆情分析师”成为一项官方认可的职业。

  诞生背景

  主要依赖软件平台抓信息

  唐小涛工作不到半年,每天坐在电脑前,在一软件里,输入客户设定的关键词,监测和客户有关的负面舆情,并下载、上报给客户。他就是网络舆情分析师,有人称他们为“网络特工”,唐小涛认为,这完全是误读。他们工作主要依赖一个软件平台,抓取网络信息。

  这些信息、评论如果分布在“贴吧”、“微博”、“新闻门户”、“视频”,软件会进行分类统计、排序,并能制出柱状图、线型走势图等。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副秘书长单学刚回忆,其实在2007年,互联网作为一个独立的舆论平台开始被关注。那年发生黑砖窑和华南虎事件,网民意见沸腾。随后,出现网络舆情分析师,负责收集网络民意,当时主要使用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

  2010年,情况发生改变。那年被称为“微博元年”。微博让网民意见、观点,呈几何状,高速传播。

  “简单依靠搜索引擎已无法了解舆情。”新华网舆情监测分析中心主任段赛民说,网络舆情有线上网络传播,线下传统媒体互动等特点,全方位、立体传播让地方政府或者企业显得经验缺乏。舆情监测软件应运而生。

  机构反应

  建立舆情研判机制

  唐小涛的公司也会接一些政府单子,甚至会针对某位政府领导,收集相关的网络民意。经过舆情师整理的报告,一眼就能看明白,网民的观点、大家的诉求。

  据中部某省门户网站负责人介绍,从2008年开始,政府的网络信息中心要求他们每天收集当地舆情,然后由信息中心每天上报给当地“一把手”。

  政府部门已成为网络舆情监测的重要消费者,许多政府部门设立了自己的网络舆情监测室,并有相应的编制。《2010中国危机管理年度报告》指出,当年不少地方党委宣传部、地方政府应急办和一些大中型企业均建立了舆情研判机制和磋商制度。

  存在问题

  政府部门要么乱说要么不说

  今年出现H7N9禽流感疫情。唐小涛他们发现,网上的跟帖发帖显示出舆情苗头,“到了预警阶段。”他们上报后,省领导认为这种舆情再发展下去,影响不好,就决定媒体以后尽量淡化处理。唐小涛认为,应该让公众更具有知情权,才会避免恐慌,而不是去压制舆情。

  唐小涛说,很多政府机构要么是面对舆情时“乱说、瞎说”,最后又被网友质疑,闹得舆情越来越大;要么是一言不发,全部拒绝回应。

  正确对策

  要管好首先必须懂

  “我们要做的绝不是给客户删帖。”新华网舆情监测分析中心主任段赛民在谈到行业困境时说,舆情师应该要正确地去引导舆论。

  河南某县网络中心主任闫明也赞同这种观点。他认为处置舆情的原则是,不隐瞒不回避不袒护,发现问题就解决问题。“即便网上的舆情有了不良影响,产生轰动效应,只要地方不袒护,大家就不会再恶炒”。这位网络中心主任说。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副秘书长单学刚认为,各级宣传部门最需要舆情分析培训,“政府要管互联网,首先必须懂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