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聊城山陕会馆 体验晋商、陕商文化

16.09.2014  15:05

细雨中的山陕会馆

山陕会馆戏台

古老的山陕会馆与京杭大运河大运河交相辉映

山陕会馆中精致的雕刻艺术尽显

   中国山东网9月16日讯 (见习记者 王永春)9月16日上午,跟随“孔子故乡 中国山东”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采风活动的脚步,记者来到聊城山陕会馆。

  走过一条条长方石板铺就的街巷,在古运河的西岸,一座雕梁画栋、坐西朝东的古建筑群落映入眼帘,这就是曾于2009年在“京杭大运河特种邮票”上出现的山陕会馆,为运河明清八大会馆之一,曾经红极一时的山陕客商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奋斗足迹和故事,它成为清代聊城商业繁荣的缩影和见证。

   山陕客商建造在运河畔的明珠

  进入山陕会馆前,采访团首先看到的是山门(此指会馆正门)门楣上方刻的“山陕会馆”四个大字。往下,是一副阳刻木质楹联,上联:本是豪杰作为,只此心无愧圣贤,洵足配东国夫子;下联:何必仙佛功德,惟其气充塞天地,早已成西方圣人。字体雄浑,气魄宏大,对联中的“东国夫子”指的是孔子,“西方圣人”指的是武财神关羽。

  聊城山陕会馆始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由山西、陕西的商人集资兴建。整组建筑由山门、戏楼、南北夹楼、钟鼓二楼、南北看楼、南北碑亭、三殿及春秋阁等部分组成,大小房屋160余间,处处可见轻俏秀丽的建筑风格和精湛的木、石雕工艺,称得上是当年运河畔一颗璀璨的明珠。

  纵观聊城山陕会馆的楹联、额匾及雕刻,仿佛身临200年前,浓郁的文人气、厚重的江湖气和世俗的商人气相互交融、扑面而来。山陕会馆整个建筑布局紧凑,错落有致,连接得体,装饰华丽,堪称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说聊城山陕会馆是历史上聊城商业发达、经济繁荣的见证并不为过。

   山陕会馆主体结构为关帝庙和戏台

  走进会馆,过一道狭长甬道,采访团来到一处庭院,庭院东侧是一座戏楼,西侧是关帝殿。戏楼为复式结构,上下两层,上层供奉戏神唐玄宗,下层为戏台。戏楼两侧4根檐柱上有两副石雕楹联。内联楷书阳文:宫商翕奏赏心是金榜题名洞房花烛;扮演成文快意在坦道骏马高帆顺风。外联楷书阴文:结五万春花奏雅宣和无戾风骚称杰构;谱大千秋色镂金错彩有裨世教即奇观。联文辞藻华丽,对仗工整,书法隽永。

  庭院西侧的关帝殿位于整个会馆的中心,殿前檐下悬挂着“大义参天”的巨幅木匾,大殿石柱正面刻有歌颂关羽的楹联:“伟烈壮古今,浩气丹心,汉代一时真君子;至诚参天地,英文雄武,晋国千秋大丈夫”。复殿中供有关圣帝君、关平和周仓3尊雕像。关圣帝君神像高3米,身穿刺绣滚龙袍,鎏金冠旒,威丽端正,俨然帝王形象。

  庭院南北两侧是看楼,平时商人都在两侧的看楼看戏,院子中间则空着一大片空地。据介绍,山陕商人对关帝非常敬重,中间的位置要留给关帝看戏的,不能挡住关老爷的视线。

  庭院内有两棵古槐,据介绍这两棵树的树龄已有560年, 而山陕会馆只有270年历史,所以是“先有古槐,后有会馆”。槐树被誉为富贵树,所以商人们当年以两棵古槐中间定线建馆。因此,会馆的方位非常特殊,坐西朝东。东方代表紫气东来,会馆大门正对运河水,水则生才,预示着财源滚滚来。

   多处建筑体现山陕商客经商理念

  会馆由山陕商客建造,馆内多处建筑体现山陕商客经商理念。商人讲求条理和高效率。会馆的后面的小楼是商人们的住处。左右各有一个小门,小门后面是上楼的楼梯。小门和楼梯非常窄,只容得一人通过。晋商勤俭节省,不把楼梯修得宽敞,省出更多的面积用于居住。

  楼梯很窄,所以右侧门上写着“登阶”,左侧门上写着“楼步”,无论上楼下楼,大家都遵循“靠右行走”的礼仪,上楼时从“登阶”上去,下楼时从“楼步”出来。讲礼仪、守秩序,这样才能减少内耗,效率才会更高。

  除此之外,会馆内还建有16通碑碣,碑文详细记载了山陕会馆历次维修建设和花费情况,碑阴还刻有各商号名称及其捐银数量,共2888家商号,最多的捐了1373两,最少的只捐了1分钱。1分钱也是心意,都是功德,一视同仁,全都刻在碑上。

  此外,南碑亭西首内壁上,还立有清乾隆所刻的契碑一块,山陕会馆置买园地阔步数目、四至、买价及刻石立碑之因都详细记录在上。

上半年山东外贸三大指标跑赢全国 本外币两指标创新高
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今天上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上半年全省进出口总值实现1.山东省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