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艺华厅长在《中国水利》发表署名文章
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呈现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同时又面临“三期叠加”等多重挑战。面对战略机遇与重大挑战并存的形势要求,如何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水利工作方针和在山东考察时提出的“三个导向”重要战略思想,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加快现代水利示范省建设,构建山东特色水安全保障体系,持续增强水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在更高起点上推动水利改革发展、开启齐鲁治水新征程,为加快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做出更大贡献,是当前全省水利工作的首要任务。
一、抓牢严格管理水资源这一根本职责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水是万物之母、生存之本、文明之源。人多地少水缺、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且与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是山东的基本省情,水短缺、水污染、水灾害、水生态、水争端、水焦虑等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水短缺是制约山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水资源禀赋条件,决定了山东水利工作目的是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严格履行管理水资源之责,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不仅是法律赋予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根本职能,也是水利部门维护群众切身利益的根本所在,还是推动山东长远发展的战略之举。
一是坚持节水优先,加快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把节水工作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全过程,优化调整产业布局,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形成节水型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2014年全省用水总量控制在206.75亿m3(不含非常规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控制在11.3 m3,较2010年下降20.6%,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627,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连续11年实现农业增产增效不增水,节水总体水平领先全国。加大农业节水力度,大力推广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鼓励、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和各类家庭农场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建成陵县、邹平2处国际先进水平的粮食作物高效节水灌溉试验区,启动2处粮食作物和3处经济作物高效节水灌溉试验区建设,节水灌溉面积发展到5 600万亩(15亩=1 hm2,下同)。挖掘工业节水潜力,加快高耗水行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步伐,推广节水工艺技术和设备。加大城市生活节水工作力度,大力推广使用生活节水器具,着力降低供水管网漏损率。鼓励并积极发展污水处理回用、雨水和微咸水开发利用、海水淡化和直接利用等非常规水源开发利用。
二是建立倒逼机制,全面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将水资源承载能力作为区域发展、城市建设和产业布局的重要条件,通过不断强化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的硬约束作用,形成倒逼机制,促进用水方式和发展方式转变;建立健全规划水资源论证制度,严把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验收发证“三关”,严格控制缺水地区发展高耗水产业和项目,从源头上拧紧水资源需求管理的阀门;建立巡查、稽查、督查“三项制度”,对重点取用水户、重要水源地每月巡查,对新批取水项目逐一现场稽查,对非法取水重大案件实行重点督查、挂牌督办,有力维护了良好的用水秩序。在国务院组织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中连续两年“优秀”。
三是突出源头治理,加大水资源保护力度。从严核定水域纳污容量,建立水功能区水质达标和纳污总量控制评价体系,健全重要水功能区纳污预警管理机制。加强入河湖排污口监督管理,严格执行新建、改建或者扩大入河排污口审查制度。依法划定地下水禁采区、限采区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组织开展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加强重点水功能区、入河排污口、重要水源地水质监测,2014年全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67.4%,较2010年提高了27%。
四是遵循人水和谐,积极推进水生态保护修复。维护良好的水生态环境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迫切需要。自觉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的各方面,融入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的各环节,充分考虑基本生态用水需求,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完善水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探索编制水资源资产负债表,健全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逐步建立水生态补偿机制,有序推进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加快实施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整治,通过控采限量、节水压减、水源置换、修复补源等措施,力争用五年时间将现状浅层地下水超采量全部压减,深层承压水超采量压减50%,全省浅层超采区面积逐步减小;到2025年,将深层承压水超采量全部压减,全省浅层地下水超采区基本消除,地下水生态得到改善,基本实现全省地下水采补平衡。目前,鲁西北地区地下水超采区治理纳入全国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规划,鲁中地区地下水超采区治理纳入亚行贷款支持范围。
二、补齐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这一短板
水利是支撑“四化同步”发展的基础性工程、直接拉动经济增长的支柱性工程。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工作,把水利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支柱、公共财政投入的重要领域。特别是在新形势下,加快水利工程建设,既是补齐水利设施短板、完善现代水利工程体系的应有之义,也是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重要举措。当务之急,是抓住国家加快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的契机,按照“前期项目抓落地、落地项目抓开工、开工项目抓进度、完工项目抓运行”的思路,尽快补齐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进一步完善现代水利设施体系,构建山东特色水安全保障体系。
一是加快构建现代水网。抓住南水北调东线山东段干线通水和胶东调水工程试通水的有利时机,加快实施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和引黄济青改扩建工程,强力推进市域水网和县域水网建设,有效提升区域水资源配置和供水保障能力,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到2015年年底,基本完成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建设任务;到2020年,基本建成长江水、黄河水与当地水联合调度、优化配置,库河湖相联、城乡统筹一体的现代水网体系,力争全省年供水能力达到310亿m3,基本满足一般年份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
二是加快治理防洪薄弱环节。集中力量打好中小河流治理五年攻坚战,使重点河流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重要河段达到50年一遇。加快流域面积200 km2以下河流防洪薄弱环节治理,确保3至5年内完成治理任务。同时,突出抓好大中型病险水库、病险水闸以及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巩固扩大水库除险加固成果。坚持海绵城市理念,老城区重点完善城市防洪工程体系,新建城区规划布局和新上建设项目严格执行防洪规划,配套建设必要的防洪设施。加快实施进一步治淮,从整体上提升区域防洪减灾能力。加快规划建设防潮工程体系,大力实施千里海堤工程,尽早建成与城乡发展相匹配的防洪工程体系。
三是加快推进雨洪资源利用。开发利用雨洪资源既是实现从防汛抗洪为主向雨洪综合利用转变的客观要求,也是解决山东水资源短缺最直接、最现实、最有效的途径。按照“立足本地解决水资源供给”的思路,2014年省政府作出实施雨洪资源利用工程建设的部署,综合采取大中型水库增容、新建山丘区水库、新建平原水库、新建地下水库、新建河道拦蓄、跨流域雨洪资源调配、南四湖东平湖增容等7种途径,努力提高雨洪资源蓄用能力,增加雨洪资源有效供给,2014—2016年实施一期工程,2017—2025年实施二期工程,匡算总投资642.87亿元,规划新增兴利库容35.14亿m3,新增供水能力38.64亿m3。这项工作实现了当年决策、当年启动、当年批复、当年投资、当年全面开工建设。预计到2015年年底,2014年安排的21个雨洪资源利用项目将基本完成,2015年安排的18个项目将全部开工并形成一定实物工作量。
四是加快改善农田水利设施条件。有收无收在于水。长期以来,农田灌排“最后一公里”问题较为突出,旱涝保收能力差、灌排系统配套差,成为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围绕实现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目标,以耕地灌区化、灌区节水化、节水长效化为模式,以水利设施配套、水毁工程修复、沟渠疏浚整治、桥涵闸配套为重点,加快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完善农田灌排设施体系,高标准实施6批189个县次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在建小农水重点县数量达到102个,全省有效灌溉面积发展到7 650万亩,“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6 390万亩,农业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提高。
五是加快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饮水安全是民生之本。坚持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围绕让广大群众喝上放心水、方便水、安全水,按照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的思路,通过新建、扩建一批水源工程和平原水库,对单村、联村供水工程进行联网改造升级,大力推广德州、潍坊等地集中规模供水经验做法,逐步实现城乡供水同源、同网、同质,2015年年底前将完成“十二五”规划建设任务。届时,全省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将达到95%,53个县(市、区)基本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由此成为群众受益最直接、最受老百姓欢迎的民心工程之一。要在全力打好“十二五”收官之战,确保如期实现“十二五”农村饮水安全规划目标的基础上,启动实施“十三五”巩固提升规划,加快形成全方位、多层次、高标准的农村供水新格局。
六是加快水土流失治理。大规模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以大流域为骨干、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村统一规划治理。重点加强泰沂山区、鲁西北平原风沙区、鲁东低山丘陵区和易灾地区等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推进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加快坡耕地综合整治和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每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 600 km2,力争到2020年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70%以上。
三、强化水利改革这一战略举措
水利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领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利改革正处在攻坚克难、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唯有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向改革创新要动力、要活力、要推力,着力破解长期制约水利改革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和深层次矛盾,力求水利改革大有作为,为水利科学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山东省水利厅制定出台《深化水利改革实施方案》,确定了“水利改革20条”,力求早起步、早破题、早见效。
一是深化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牢牢把握服务政府、有限政府建设要求,坚持转变职能、简政放权,重点做好“放权”和“放活”两篇文章,全面提高水行政治理效能。进一步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对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优化行政审批流程,规范审批行为,提高审批效率。对取消、下放、调整的水行政审批事项,加强行业指导和后续监管。逐步理顺事权关系,合理划分省级与市级、县级水利事权。行政审批事项清单、行政权力清单和部门责任清单已经省政府公布,省水利厅保留行政审批事项11项,削减49%;保留行政权力事项141项;保留责任清单46项。
二是深化水利投融资机制改革。立足水利公益性为主的特点,坚持两手发力,以政府为主导,健全公共财政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发挥市场作用,敞开大门办水利,制定出台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工程建设运营的实施意见,积极发展BOT、TOT、BT等投融资模式,深入推进准公益性项目投资与经营管理的社会化、多元化。目前,山东正在积极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投资运营模式,初步确定第一批拟公布28个PPP项目,总投资152.8亿元。
三是深化水资源管理改革。按照兼顾公平效率的原则,充分发挥价格杠杆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探索建立水权转让交易制度,选择1个市3个县启动水权水市场制度建设试点,在对各类水资源实行统筹配置的基础上,积极培育水市场,鼓励开展水权转让交易,运用市场机制合理配置水资源。在多水源供水区域,选定2个县启动了区域水价综合改革试点,按引进客水、当地水等不同水源的供水比例,科学核定水利工程综合供水价格。加快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步伐,系统总结推广5个县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经验,建立健全精准奖励机制,大力推行农业灌溉终端水价、计量水价和累计加价制度,逐步建立起工程配套、产权明晰、水价合理、计量收费的农业用水管理体系。
四是深化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在完善水利工程建设“四制”管理的同时,因地制宜推行水利工程项目法人招标、代建制、设计施工总承包等模式。推行水利工程电子招标,规范招投标管理。完善水利工程交易平台,实现统一进场交易、统一规范管理、统一监督检查。深化国有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选择15个县开展了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试点,30个县开展了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改革试点,探索财政资金购买水利公共服务,积极推行水利工程专业化物业化社会化管理。
四、夯实作风建设这一重要保障
当前,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为契机,要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教育引导广大水利系统党员干部切实增强责任、全局、实践、创新、团结、纪律和廉洁等7种意识,守纪律讲规矩,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狠抓作风建设。
一是抓实。抓落实关键要抓实,抓而不实等于白抓。坚持问题导向,结合“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把专题教育与水利改革发展重点任务结合起来,发扬钉钉子精神,实行重点工作厅领导分片包干制度,建立加快推进水利工程建设旬报、沟通、告知和约谈“四项”制度,逐级砸实责任,层层传导压力,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肩上有指标。从2014年开始,在水利系统部署开展“同业对标、争先进位”活动,各处室、各单位牢牢把握“走在前列”的目标定位,瞄准国内外先进水平,选择1~2个重点进行突破,着力提升发展标杆、工作标准、工作境界,力争用几年时间,在全国创出有影响、有特色的经验。
二是抓严。从2015年开始,省水利厅对厅机关各处室、厅直属各单位开展科学发展综合考核,主要考核党的建设和重点工作任务两个方面,考核实行千分制,党的建设指标和重点工作任务指标各为500分。其中重点工作任务主要考核全省水利年度发展主要目标、深化水利改革重点任务、处室单位履行职能重点工作完成情况等。科学发展综合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年度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建设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培养教育、管理监督的重要依据。对确定为“一般”等次的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对确定为“较差”等次的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和负有责任的领导班子成员,视情况进行约谈、诫勉谈话;连续两年被确定为“一般”或“较差”等次的,视情况对其领导班子进行组织调整,努力营造崇尚实干、恪尽职守、勇于奉献的工作氛围,激发和调动各级领导干部投身水利改革发展的积极性。
三是抓紧。抓而不紧不如不抓。时刻保持“一日不为、三日不安”的工作劲头,始终保持“等不起”的责任感、“慢不得”的危机感,把各项工作紧紧抓在手上、扛在肩上,提升效能、全力以赴,绝不能有丝毫懈怠和麻痹。建立以责任分解、监督检查、考核问责为核心环节的督促检查机制,完善重点工作进展情况月报制度,加强节点控制,定期调度进展情况,发现问题,追根溯源,完善对策。
四是抓细。细节决定成败。对每项工作、每个环节都认真对待,逐项细化分解任务。特别是对重点水利工程建设,逐一明确工程前期工作、建设节点目标和责任分工机制,倒排工期,以旬保月、以月保季、以季保年,在保证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千方百计把建设速度、工程进度赶上去,确保如期优质高效完成既定目标任务。对水利重点改革任务,逐项制定改革时间表和路线图,对已经出台的改革举措,加强分类指导、督办实施和检查评估,确保改革取得成效;对尚未出台的改革举措,抓紧制定实施方案,加强协调推动、试点带动、上下联动,积极稳妥地加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