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三年绘就生态新画卷
近年来,菏泽市实施碧水工程,城乡水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图为成群的白鹭在万福河边嬉戏。 桑秋华摄 |
◆本报通讯员王玉东
“任何一个地方的发展,都要始终做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因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1月在山东省菏泽市调研时指出的。
3年来,菏泽市各级党委、政府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坚持生态立市,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全力守护碧水蓝天,推动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出境河流水质连年稳定达标,空气质量持续好转。
从2013年至今年10月,菏泽市出境河流断面COD、氨氮均值连续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水质目标要求;“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天数从2013年的94天增长到今年前三季度的206天;4项空气主要污染物SO2、NO2、PM10、PM2.5平均浓度逐年改善;2014年以来,累计获得省级财政生态补偿资金3550万元。
实施蓝天工程,集中攻坚与重点突破相结合
为改善辖区空气质量,菏泽市迎难而上、奋力攻坚,成立指挥部,健全考核奖惩机制,坚持降尘、减煤、治气、增绿全面推进,打响大气污染治理攻坚战。
菏泽市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担任指挥长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指挥部,制定实施《菏泽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健全考核奖惩和生态补偿机制,出台《菏泽市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暂行办法》和《菏泽市城区2016年度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考核奖惩办法》,对城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每月一考核、每月一公布。对每月排名第一的区县,市政府给予100万元奖励;对最后一名且得分在700分以下的,给予通报批评;对连续3个月排名最后的,给予100万元处罚。
围绕扬尘污染治理,菏泽市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强城区建设工地及城区道路扬尘污染防治工作的实施意见》,督促施工企业全面落实施工现场围挡率、进出道路硬化率等“7个100%”的要求,对未按要求落实防尘措施的建筑工地一律实行“一票停工”,把施工企业列入建设单位“黑名单”。筹集资金6000多万元,购置大型机械化清扫车辆105台套,实行机械化清扫、精细化保洁、地毯式吸尘、定时段清洗、全方位洒水“五位一体”作业模式。要求109家沥青拌合站和水泥搅拌站、796家各类煤厂渣场料堆全部安装防风抑尘网。
为减少燃煤污染,菏泽市限期关停城区158座工业和生活锅炉;启动15个发电机组和37家10吨以上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工程;900多家饮食服务单位更换了清洁燃料;制定了《菏泽市散煤清洁化治理工作实施方案》,由市财政按清洁煤炭每吨200元提供补贴,建立清洁煤炭配送体系,不允许生产、销售、使用不合格的煤炭。
菏泽市对产生工业异味的81家重点企业开展逐车间、逐环节排查,逐个企业下达整改要求,督促化工企业建设低温等离子、催化燃烧、隧道式生物滤床等废气收集处理设施。要求56处夜市烧烤摊点全部更换无油烟烧烤炉具。改造加油站油气回收装置668座;新建机动车尾气检测线42条;新购置新能源公交车210辆,市区1615辆出租车全部使用清洁新能源;投放公共自行车3000辆。
以路网、水网、林网为骨架,深入开展“生态绿化模范村镇、生态绿化先进单位创建”活动,特别是市区和县城建成区,本着应绿尽绿原则,探索创新政策办法,通过划分责任区、落实门前承包等形式,对城区112处3.5万平方米裸露土地进行全面整治,绿化24处8295平方米,硬化88处2.7万平方米。
实施碧水工程,全面改善城乡水环境
菏泽市坚持把水污染防治作为“一号工程”,严格落实“河长”制,对全市断面水质每月一监测、每月一通报。累计投入1.5亿元,新建污水提升泵站16座,新铺设污水管网75公里,52条河流(段)全部实施污水截流。投资1.3亿元,对正在运行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保证全部实现一级A标准稳定排放。
为确保企业外排废水达标,菏泽市在全市实施环保“十个一”再提高工程(即每个排污企业都要具备一套技术水平先进的治污设施、一套中水回用工程、一套固废处置系统、一个规范化的排污口和生物指示池、一套在线监控系统、一个应急事故池、一套科学的应急预案、一个标准化的化验室、一台精细准的台账和运行记录、一支水平较高的环保管理队伍)。经过整治,辖区107家重点涉水企业治污能力、环境管理水平和安全防控能力得到提高。
湿地在水污染治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菏泽市在投资12.3亿元,建设11处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基础上,近期将全面启动单县东沟河等10处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建设,使1000万立方米水体得到休养生息。
围绕农村面源污染治理,菏泽市大力实施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项目146个、规模化畜禽养殖粪便污染综合治理项目7个。目前,全市168个乡镇(办事处)已建成污水处理站85个,农村环境基础设施不断增强。
将生态理念融入城乡发展,打造美丽城市
菏泽市把生态立市与加快转调创(转方式、调结构、增创发展新优势)相结合,通过严格项目审批,实施节能降耗工程,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生态乡村等措施,打造“花城、水邑、林海”为特色的美丽菏泽。
按照生态立市的理念,菏泽市重点做好“压、控、转、进”4篇文章,即实行最严格的能耗和排放标准;严格控制污染项目;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调整优化工业布局,加快企业“退城进园”步伐。同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降低一、二产业比重,提高第三产业比重。去年以来,菏泽市共拒批“两高一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项目22个,涉及总投资18.55亿元。
为推进节能降耗,菏泽市突出抓好锅炉节能改造、余热余压利用等“节能重点工程”建设,全市100个节能技改项目完成86个,淘汰设备1091台(套),实现综合节能量30万吨标准煤,206个减排项目全部完成。
在生态乡村建设方面,菏泽市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全力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23 个、省级生态乡镇60个、省级生态村 24个、环境教育基地11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