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聚力 省会城市群整体提升
我省“一圈一带”区域发展战略自2013年正式启动以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与蓝黄“两区”遥相呼应、与西部经济隆起带紧密衔接、与京津冀和中原经济区联动融合的战略发展态势已形成;西部经济隆起带已形成若干竞相发展、各具特色、富有生机、加快隆起的邻边高地,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的目标取得一定成果。
以济南为核心,莱芜、泰安等6市圈层融合一体化发展不断加快。按照“点上做大龙头率先突破、面上建设圈层整体推进、线上强化轴带互动互联”的总体布局,三年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在主体功能、发展方向等区域战略层面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民生、生态环境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绩。
省发改委主任、省区域办主任王忠林表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实施以来,圈内7市发展水平逐年提高,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升级,城市功能不断强化,生态环境改善明显。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与蓝黄“两区”遥相呼应、与西部经济隆起带紧密衔接、与京津冀和中原经济区联动融合的战略发展态势已初具规模,为山东深化改革创新,走在全国前列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圈层布局,辐射带动显效
交通是串联“一圈”7市一体化发展的大动脉。三年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坚持统筹规划、适度超前,强化济南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完善交通网络,“一小时生活圈”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以济南为中心,150公里为半径,淄博、泰安、德州、聊城、滨州5市市区为节点的辐射圈层,依托综合交通走廊,形成了城镇密集区。
公路方面,目前,济乐高速已建成通车,济东、德上高速加快建设,济南至东营高速公路计划年内通车,区域“两环十射”总体布局基本形成。
铁路方面,济青高铁、济南轨道交通陆续开工建设,石济客专等项目加快实施,济莱等城际铁路列入规划。机场港航方面,济南机场南指廊竣工,滨州港扩能建设积极推进,泰安港总体规划获得批复。
在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先行的前提下,济南“四个中心”建设不断加快,核心城市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2015年,济南市生产总值达到6100.23亿元,占省会圈的比重达27.9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42.63%,均为全省最高。
1月至7月,淄博、泰安、莱芜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均超过7.3%,特别是莱芜市达到了98%,淄博市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利润增长率分别为7.8%、13.3%、16.1%,保持全省领先水平。
在核心发展辐射带动下,德州生态科技城、临邑省会产业园、齐河黄河国际生态城等一批重大平台载体功能持续提升。三年来,这些平台累计承接来自济南产业转移项目200个以上。特别是列入紧密圈层的齐河、禹城、临邑3县市,均与济南有关县区结为友好县区。齐河70%以上的项目与省会产业配套;临邑成功引进齐鲁制药、兰剑科技等56家企业;禹城承接济南产业协作企业60多家,其中投资40亿元的山东宝世达电缆项目,将带动禹城建成全国最大的特种高端电缆和各类绞线产品制造基地。
产业布局,改革创新升级
产业协同发展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最终目标。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省会圈内7市在做好“三去一降一补”的同时,着力提升创新发展能力,区域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圈内城市经济发展高地建设成效显著。2015年,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生产总值达到21824.6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34.6%;今年1月至7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8%,工业利润增速高于全省3.4个百分点;上半年区域第三产业生产总值首次超过5000亿元……
1月至6月,济南实现社会物流总额1.1万亿元,同比增长12.1%,高于全省6个百分点;物流相关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61亿元,同比增长40%,增幅居全省第一位,顺利实现双过半。
在新兴产业创新高地建设中,我省出台了《山东省科技服务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鼓励有条件的市和高新区建设区域性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或一站式服务中心,落实普惠金融各项政策措施。
2015年,泰安实施节能减排科技成果转化21项,推广应用先进实用节能减排技术40项。万元GDP电耗下降7.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0.5%。
此外,淄博市重点推进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试点建设,莱芜、德州高新区晋升为国家高新区,聊城市成功申报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市,滨州市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涉税业务“全域通办”,为企业提供便捷高效服务。
据了解,为共同推动改革创新工作落实,按照省委、省政府分工部署,省区域办定期对7市进行工作调度,实地开展规划实施情况专项检查,各市将区域战略推进工作纳入科学发展综合考核体系。
城乡统筹,生态环境改善
《规划》实施三年来,圈内7市以提高城镇化质量、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为方向,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在发展县域经济过程中,7市根据各自发展特点,培植特色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发展都市辐射型、外向经济型、资源加工型、龙头企业带动型等特色经济,实现错位发展。
截至目前,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内家庭农场已达7251家,已建成旅游强乡镇177个,比去年同期增长39.4%;旅游特色村318个,同比增长 45.9%。规模化开展乡村旅游的村980个,经营业户2.56万户,同比增长34.7%,从业人员10.2万人,同比增长41.7%。
在生态环境建设中,我省率先突破省会圈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组织7市签订了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协议书,提炼35类1693个大气污染防治重点项目,建立了“协同治污”、“联合执法”、“应急联动”三大机制。流域污染治理效果明显,区内海河流域实现了治污考核“六连冠”,省控重点河流基本消除劣五类水体。省会圈7市还建立了“边界区域联合执法”机制,开展了区域废气排放企业专项执法检查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