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浙江“生态屏障”是如何炼成的?

27.04.2015  18:27

  碧水清流,青山如黛……记者日前在衢州领略这番美景时发现,相比过去,这里山水的美誉度已大幅提升。

  当地人告诉我们,衢州正在以更高标准保护绿水青山。

  地处浙江母亲河钱塘江源头的衢州,是一半浙江人的生活、生产的水源地。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提出,衢州市“要成为美丽浙江建设重要生态屏障,重点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经济发展上取得显著成效”。这对衢州生态保护提出了更高要求。

  近年来,这一要求已成为衢州人的自觉行动。因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衢州以更高标准保护绿水青山。这意味着, 对绿水青山的任何破坏必须零容忍;经济发展必须是环境友好型,与绿水青山的融合度要进一步提升;要让绿水青山激发出更强的生态竞争力。

  衢州藉此走上了适应新常态的新路径。

   发展观为生态转身

  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发展观,对一个区域经济的发展路径,往往具有决定性、全局性、长期性、基础性的作用。

  衢州面临着一道发展观考题——是不顾与生态环境的冲突,换来一时数量的增长;还是在生态保护中发展,使区域经济实现质的飞跃。衢州选择了后者,以此适应新常态,统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型。全市上下刷新发展观,意识到生态本身就是生产力。

  面对增长动力转换和资源环境约束的紧迫形势,只有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向“绿色化”要生产力,才能蹚出一条经济增长与碧水蓝天同步实现的康庄大道。

  在绿色发展的指挥棒之下,衢州最重要的产业平台换上了“绿”外衣。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高新区、综合物流园区及衢州绿色产业集聚区,当地最重要的这四大工业园四区合一,整合为衢州绿色产业集聚区。绿色外衣,让集聚区的产城融合明显加快,生态家园雏形已现。

  绿意当然容不得任何破坏。严格控制在开发区(园区)和乡镇工业功能区以外的非工业区布局工业项目,禁止非化工园区布局化工类项目;对环保和安全问题不能解决的项目、能耗水平达不到准入标准的项目,实行一票否决……衢州在全省率先实行严格的工业项目落地专家决策咨询机制,对环保、能耗不达标或不适合在衢州布局的项目,投资再大、效益再好,一律予以拒绝。近年来,已否决不符合产业和环保政策的项目100多个,总投资数百亿元。

  绿色发展,就不能只盯着GDP。柯城区七里乡负责人记得,两年前乡里就不考核GDP了,一心发展生态产业。当时,衢州104个乡镇(街道)被分为经济型、生态型、复合型三大类,不少乡镇摆脱了GDP考核的硬约束,但生态文明的考核力度更大了。

  开化2013年提出建设国家东部公园,去年4月,开化列入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如今的开化县,已然一个大公园。其实,开化曾经颇为生态环境头疼。因工业污染严重,前几年出境水水质最差时竟为Ⅴ类,没人敢下河游泳。现在凭着对好水的自信,当地人戏称看谁能在开化找出“不能游泳的河”。近几年,开化出境水89%以上的时段能达到Ⅱ类或Ⅰ类水质标准。

  开化县委书记鲍秀英概括了这一巨变的原因。不再只盯GDP后,污染企业关、停、退;污染项目一律拒收。强力治污后的开化,赢得了绿肺的美誉。与此同时,治水还与造景相结合,形成了生态富民效应。络绎不绝的游客,新产业的入驻,成为当地生态经济带的新注解。

  今年浙江对26个欠发达县(市、区)淡化GDP考核,其中衢州所辖的6个县(市、区)均在列。这也意味着衢州全市都不再唯GDP,而更追求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成果。如果担心如此重大转型对衢州产生的影响,那么两年前开始不考核GDP和工业经济的开化,已是现实样板。

  生态效应已逐渐显现,2014年,衢州市地表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95.2%,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合格率100%,尤其是市区饮用水水源地乌溪江水库的水质,经瑞士SGS公司认证,29项指标均远远优于国家一类水标准。2014年,衢州市区空气质量指数(AQI)达标率79.6%,比2013年(68.2%)提升了11.4个百分点。根据省统计局调查,公众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满意度列全省第二,比2013年前移一位。

  一处处变化的背后,人们还发现了衢州城市的转型及背后的规划布局——在全市域建设现代田园城市,加快建设首个国家休闲区。

  从国家园林城市到国家森林城市,衢州大手笔建起浙江的绿色生态屏障,让田园嵌入城市,让城市的繁华与田园的意境融为一体。去年衢州入选中国十大特色休闲城市。

  秉承着绿色发展观,衢州还逐渐在好山好水中沁入文化。“东南阙里”衢州启动儒学文化区建设,扩大衢州南孔文化影响力,提升衢州城市品位。

  绿色发展没有极限,生态保护只是“底线”。在绿色化的发展观下,衢州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同向前行的发展道路有了良好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