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齐鲁文化在世界舞台绽放风采
文化品牌形成较大影响
最近几年,山东文化战线服务大局组织策划力度不断加大,围绕重大经贸洽谈、友好省州交流等重大外事活动,策划实施了系列文化交流项目。如在法国举办“孔子文化周”“孔府乐舞”演出,在澳大利亚举办“澳亚艺术节——聚焦山东”系列活动,在韩国丽水世博会举办演出等。徐向红介绍,2012年至今年上半年,全省共派出428个文化团组、3672人次,接待来访团组741起、10771人次。
同时,山东省文化厅作为对外文化工作的牵头部门,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积极培育山东对外文化交流品牌,推动齐鲁文化在核心价值层面“走出去”。徐向红介绍,目前山东已培育了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和世界儒学大会两大品牌,并在国外举办了“巴黎尼山论坛”“纽约尼山论坛”,产生了重大影响。“今年下半年,我们还将举办中韩儒学对话会,并赴泰国举办‘曼谷尼山论坛’。”
此外,山东在文化艺术交流和文化贸易方面的成绩也引人关注。徐向红介绍,近3年来,山东平均每年组织省直及各市艺术院团赴国外、境外演出交流达670人次,举办演出810余场,美术书法展览120场次,非遗展示65场次。同时大力发展对外文化贸易,每年从全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列支部分资金,专门用于扶持重点文化贸易企业和重点项目。2013年、2014年分别使用省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1000万元,用于扶持山东地方特色系列文化产品及文化服务走出去、文化进出口贸易培训、山东文化贸易平台建设和国家及省文化出口重点项目建设等。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出口额逐年提升。据统计,截至2014年,山东核心文化产品出口企业1305家,比2013年增加56家。
文化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
在徐向红看来,尽管山东对外文化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是整体来说工作思路还不够开阔,途径渠道还不够宽广,对外文化交流质量和效益有待进一步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贸易发展相对滞后。
“以文化交流的产品和服务内容为例。一些对外文化活动内容单一,文化遗产展览、书法美术展览、演艺剧目演出、文化企业产品等,各搞各的、相互割裂,互动性不强,没有形成规模效应,活动质量和效益不够强。”徐向红告诉记者,目前山东推动文化走出去亟须补齐的短板是加大文化资源整合力度,“有些活动不注重部门协作,从事对外文化交流的部门比较多,资源分散且职能重合,缺少信息交换平台和资源整合的有效途径,没有形成工作合力,造成一定资源浪费。”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经济文化融合力度有待进一步深化。徐向红说,从近年来山东文化交流情况来看,文化创意产业培育不够,外向型文化企业数量少,对外文化产品和服务贸易规模较小,核心竞争力不强。2014年,全省进出口总额为2771.2亿美元,其中核心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仅为2.87亿美元,核心文化产品进出口额只占进出口总额的1‰。另一方面,文化与科技、旅游、农业、制造业等行业融合不够,互动不够,没有实现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徐向红认为,通过发挥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可有效促进对外贸易;通过文化衍生品“走出去”,可有效推动文化价值理念“走出去”,文化经济融合的力度亟须进一步深化和加强。
开辟对外文化交流新空间
当今文化发展趋势为山东推动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贸易提供了难得契机。徐向红建议,未来山东可以实施“对外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工程”。以外国人的眼光来策划文化交流活动,着力抓好“孔子文化展标准化建设”,打通历史与现实、艺术与产业、展示与展销、讲解与互动,把图片实物展览、非遗传承表演、艺术展演、产品展销等内容有机结合,增强参与性、互动性、趣味性,用“国际语言”讲好中国故事、山东故事、孔子故事,推出系列化、标准化的对外文化交流和服务的“集装箱”。
同时加大对外文化贸易。徐向红建议,应加大对外向型文化企业扶持力度,培育一批重点文化贸易企业。积极参加各类国际性文化产品交易会、海外项目展示会、洽谈会,打造对外文化贸易综合平台。鼓励在境外兴办文化实体,鼓励参与境外文化投资,拓展民间交流合作领域。加强与国外知名文化企业、文化机构的联系合作,“借船出海”,借助其销售网络、传输渠道和贸易平台,推动省内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积极争取在青岛创建“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
在对外文化交流过程中,人才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徐向红认为,应面向海内外加强儒学人才高地建设,定期组织文化企业高层管理和营销、策划人员到国外高等院校或者文化机构开展专题研修,策划举办国际性高峰对话、文化论坛、名家讲座和学术研讨活动,把全球儒学人才“请进来”,同时在孔子研究院、孟子研究院等儒学研究机构设立名家工作室、吸引海内外知名儒家研究人才开展人才培养、学术交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