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毋需对经济增速略降过分担忧

22.01.2015  20:35

  以中国如此巨大的市场容量,如此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经济资源,轻言中国经济就此停滞的观点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国家统计局刚刚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的GDP增幅为7.4%,创24年新低。该数据一出,立刻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反响。不少人认为,中国经济增速连续下降,预示着增长乏力的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改善。一些人甚至担忧中国的经济有陷入衰退、突然“硬着陆”的风险。其实,从中国目前的整体基本面来分析,这些悲观论调都存在着一定的以偏概全的问题,未来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潜力依然很大。
  受全球经济仍未彻底走出金融危机阴影以及国内有效需求不振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长近年来出现了下滑的走势,从2010年的10.4%降到去年的7.4%。特别是反映实体经济运行的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连续34个月下降,成了经济下行的主要风向标。
  客观地说,中国经济确实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但因此就对中国经济感到悲观,恐怕还证据不足和言之过早。其根据主要表现在:
  目前的经济增速并未脱离宏观调控的“底线”。虽然管理层并未明确指出经济增长的“底线”和“红线”究竟在哪里,但作为民生之本的就业指标,就是其中的核心指标之一。从当前的就业形势看,我国无论是城镇登记失业率还是与国际接轨的调查失业率,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相比,均处于较低的水平。在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下,我国的就业状况一直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
  改革仍是中国经济增长最大的动力。虽然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但我国的改革事业远未完成。这也就表明改革的潜力依然很大,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的新措施都将激发巨大的发展动力。制度经济学的基本观点认为,改革是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这对中国来说无疑是最具鼓舞人心的事情。
  目前的经济增速符合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证明,任何国家的经济增长都会随着经济体量的增加而衰减。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2014年,我国的GDP总量已经突破了60万亿人民币大关。在基数不断膨胀的情况下,经济增速减缓几乎是必然的事情,其实这也是经济新常态的基本含义。如果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经济增长率毫无疑问属于高增长之列。
  中国经济的“后发优势”远未结束。有人认为,中国经济发展三十多年的比较优势已经发挥殆尽,这也是一种并不全面的认识。中国经济的比较优势虽然有所削弱,例如劳动力成本上升较快,但在产业向中西部地区快速转移的大背景下,以及产业链保持优势的情况下,中国的比较优势仍然存在。
  总之,以中国如此巨大的市场容量,如此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经济资源,轻言中国经济就此停滞的观点显然是不合时宜的。如果我们能够抓住机遇、深化改革,那么经济发展的前景依然是十分广阔的。■ 南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