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节咋成了“套路节”(经济时评)

20.12.2016  07:34

  电商若不把好信用关,再盛大的狂欢也将曲终人散。解决失信难题,需要政府与企业携手努力

  如今电商“造节”忙,“双11”唱罢,“双12”登场,再过几天,圣诞、元旦“双节特惠季”也该来了。购物节连轴转,商家们变着法儿玩打折,预售、秒杀、红包满天飞。可热闹之后,依然有不少消费者吐槽称“玩不过套路”。

  套路何其多!国家发改委12月19日公布的12358价格监管平台11月分析报告指出,11月电商购物节扎堆,网购行业价格举报量突破历史前高,其中超过90%的举报涉及虚假折扣等问题,从先提价、后降价的老伎俩,到虚构原价、夸大宣传、优惠违约等新花样,商家失信现象大量存在。

  令人尴尬的是,这还是在今年国家工商总局提前约谈15家电商强调不搞价格欺诈后出现的情况。

  说到底,电商也是商,要从商,就得先立信。那些不建“信用墙”、任由卖家忽悠的电商平台,买家怎么可能一直上当。电商若不把好信用关,再盛大的狂欢也终将曲终人散。据媒体报道,今年“双11”,不少消费者对网购优惠心存疑虑,而一些折扣真、体验好的线下商场则迎来了顾客回流。

  少数电商巨头,虽然已建立起各自的征信体系,但自己给自己当裁判,难免出现监管不严、打击不力情况。

  想走出这一困境,就需要打破各电商在信用管理上的闭环。比如,政府作为外部力量,在失信联合惩戒上有强大的威慑力。倘若电商平台与政府共享信用信息,把价格波动、商品评价、失信举报等征信数据接入政府信用监管,将有效提高卖家的失信成本,使失信者处处受限。

  我们看到,政府与企业正在尝试信用信息共享。今年“双11”后,一批电商企业在政府“信用中国”官网上晒出反炒信黑名单,从网店降级、封停到行政处罚、公安立案,联合打击举措卓有成效。倘使这些举措拓展到更多互联网失信行为,定能让互联网信用环境迈上新层次。(邱超奕) 

        编辑:李真        责任编辑:胡立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