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走就走”的旅行咋实现? 山东“智慧”旅游成创新试验田
最理想的旅游状态是“说走就走”,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这只是一句振奋人心的口号。真若付诸实践,人们会发现,语言、签证、交通、住宿、餐饮……哪个环节都有可能忽然跳出一只“拦路虎”。
这种状况很大程度上是由旅游异地消费的特征决定的——人流动之前,信息得先流动。在过去,这两者之间需要较长的时间差才能保证“万事俱备”。而如今,“智慧”的力量正向这种局面发起挑战。
游客“看人报团”选导游
登录目的地旅游局官方网站查找攻略,在大众点评上搜索特色美食,在OTA(在线旅行社服务商)上预订酒店、机票……这一连串动作,由李理在一块5英寸大小的手机屏幕上完成。
刚结束云南之旅的李理告诉记者,从下定决心到踏上前往昆明的飞机,她只用了不到一下午时间。下了飞机,等待行李的间隙,她又用手机叫了滴滴专车,并在第二天逛景区时头一次感受了电子导游的随身讲解。
就连传统旅游业久治未愈的痼疾,也在旅游的“智慧化”中逐步获得解决。“五一”小长假期间,云南导游辱骂游客的视频再次引发人们对该群体生存状况的关注。近日,携程等OTA发起设立导游的点评奖励体系:通过游客线上点赞积累的数据,导游可实现优胜劣汰,并逐步形成以导游为核心的差异化旅游产品定价。据介绍,现在有不少游客已开始“看人报团”。
手机这种伴随性渠道的普及,使旅游与智慧实现了“无缝对接”。而这对信息、产品、服务的及时、优质供应提出了更高要求。鉴于此,我省在4月底举办了泰山会盟,全省千余家涉旅企业同来自全国的线上线下旅行商围绕融合创新展开洽谈合作。
旅游数据成“基础设施”
游客通过移动端获取信息已成趋势,这需要资源全面转向手机平台。德州市齐河县旅游局配备了两位专门负责微信运营的工作人员,近来他们的工作状态是收集、整理并在微信里发布各种旅游信息、话题,所发布的采摘园活动,阅读量均在万人以上,超出以往政务、资讯网十倍。
据介绍,这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我省140个县级旅游局相关工作人员的惯常状态——到7月,我省县一级旅游目的地移动营销平台就将搭建完毕。
4月1日在全省范围内上线的山东省旅游产业运行监测管理服务平台,是今年我省智慧旅游的重头戏:目的地数字旅游服务系统、旅游电子政务、涉旅相关部门三个渠道的数据通过省局平台汇集至浪潮云计算平台,然后再共享给17市。目前平台能掌控的数据达到53类,可用于跟踪管理旅游项目、监管旅游团队、监测高速路况、显示景区城市热度等。“某种意义上来说,数据已变成旅游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省旅游局信息中心主任闫向军表示。
数据分析及使用是成就“智慧”的核心。Wifi网络全覆盖则是今年全省各重点景区智能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据浪潮集团智慧旅游规划总监李国生介绍,通过游客设置连接Wifi信息,可得到游客客源地信息,以此为基础,对游客上网行为进行分析,可为之后精准营销提供参考。
产业运行监测管理服务平台上的数据相当一部分来自同有关部门和企业的合作。比如,与腾讯的合作,旅游部门得以利用微信数据定位游客分布——这是游客分流、疏导的基础;与公安合作得来的住宿信息,是分析客源再好不过的渠道……“但大多数部门的数据共享意识还比较欠缺。”闫向军指出,即便愿意合作,在不同部门间开发数据接口涉及到的资金等问题也不容小觑。
旅游的“智慧”也明显受到相关产业智慧程度的影响。张晶前些日子带孩子乘坐火车出游,因为一路上信号不好,专车预订失败,车站所在的位置又比较偏僻,无奈之下,她和孩子走了半个多小时才总算打到车。这让张晶感觉,数据不是万能的,没有了基础设施,“智慧”无法落地。
此外,传统旅行商和OTA还不能在“质量”与“速度”间取得很好的平衡:OTA常因退票扣费比例高、网上宣传与实际不符合等成为投诉重灾区,尤其是在春节等重要旅游节点;传统旅行商则在响应客户需求方面反应迟缓。闫向军表示,具有综合特性的旅游产业,“智慧”实现起来难度最高。不过,也因为同样原因,成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最活跃的试验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