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文艺新风应从何做起?

25.12.2014  14:11

最近,许多文艺家和群众听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非常激动。讲话真正契合了基层的精神诉求。而切实践行文艺新风也成为一个紧迫的话题。

      改变文艺创作队伍杂草丛生的局面

  回望历史,凡是文艺创作的繁荣时期,必有一支优秀的文艺队伍作为支撑和后盾。可以说,文艺创作队伍的质量决定着时代文艺作品的质量,决定着时代文艺作品的高度,也决定着文艺对人民和时代负责任的态度。环顾今天的文艺创作队伍,老一辈文艺家依旧在守望德艺双馨的精神家园,中青年一代中的优秀分子也在努力构筑精神家园,这应该充分肯定和尊重。

  然而,我们的文艺队伍中滥竽充数者不在少数,艺德不佳者引来了诸多诟病和谴责,低俗创作者让鲜花和掌声捧得晕头转向,抄袭模仿者拿着奖杯关门偷着乐,一些文艺市侩被奉为当代大师,总之,许多人随随便便就被冠以大家和大师的名分,大师的数量和质量让世人目瞪口呆!一批佩戴着各种头衔的花花绿绿的文艺名人,在众声喧哗中让世人看得眼花缭乱。

  老一辈文艺家传承下来的嚼得菜根、百事可做的精神,以及谦虚谨慎、向上向善的精神成为稀缺资源,不缺的是妄自尊大和自吹自擂,创作了一部作品就自称能名垂千古,忙着找人写传记以树碑立传,削尖脑袋往世界名人录,或者人民艺术家的殿堂里横冲直撞。老一辈艺术家都深谙先做人民的学生、才能做人民先生的道理。现在,有的人把人民看得很低,把自己看得很高;把人民看得很肤浅幼稚,把自己看得博大精深。一听到深入人民中间采风就犯晕,将体验生活当作观光旅游一般的儿戏。在他们心里,没有人民,只有人民币,没有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只有以人民币为中心的资本增值,把文艺当成了市场的奴隶!甚至每一个毛孔中都沾满了铜臭味。

  究其原因,这些人丢弃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背离了社会主义文艺的宗旨和理想,没有了理想和信仰,没有了对人民的敬畏之心,没有了时代责任,部分文艺家就会沦为地摊货和冒牌货。

      文艺精品终归是历史和人民双重选择的结果

  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创作了一批经得住历史和人民检验的优秀作品,在人民中间也赢得了喜闻乐见的尊严和威望。但是,我们的文艺创作与时代和人民的期望距离不小,缺乏足以和改革开放时代相媲美的一批文艺大家,尚未创作出无愧于伟大时代的一系列标志性作品,缺乏令全世界惊叹的划时代的传世经典。可以说,作品很多,但精品有限,极品极为奇缺,是当下文艺创作的典型困境,更罕见深刻反映时代变迁,深入反映社会历史的史诗性力作。立足于继往开来基础上并面向全世界优秀文艺遗产,我们能够拿得出手、经得住比较、站得住脚,并且永久流传下去的公认精品,确实屈指可数。就此而言,浮躁泡沫性的文艺作品固然源于社会风气,但也带坏了社会风气,助推了文艺邪风的不断出现。

  放眼望去,我们目前的文艺作品琳琅满目,当下文艺生产是历史上数量最大的时代,然而,数量和质量发生了严重的失衡。作品形式被捧为巨人,内容被压缩成侏儒,许多泡沫作品经不住岁月和人民的恒久性检验。

  我们不妨回到文艺现场,让事实说话。有的作品反映时代和生活,不是蜻蜓点水,就是无病呻吟;有的作品喜欢穿越和戏说历史,远离当下生活且不食人间烟火;有的作品故意拿低俗去蛊惑和麻醉受众,以赚得盆满和钵满为资本,去夸耀作品的伟大之处;有的作品无事生非、无根无脉,让观众看得无头无脑;有的作品将放纵欲望代替对生活的书写和反映;有的作品进行无意义、无内容和无深度的生产,“三无产品”味同嚼蜡且害人不浅;有的作品将发行量、点击量、收视率和票房,作为品评高下的唯一标准,甚至拿一些注水的数据四处唬人,谁要说有亿万票房和收视的作品不是精品,就和谁翻脸、给其难堪,拼命维护自诩精品的种种名号。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是辨证统一的。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是造成当下部分文艺作品“认钱作父”的根源之一。

  事实上,稍微有点历史常识,就不难发现,文艺作品是不是精品力作,是有一定评判标准的,是要和不同民族的历史精品进行比较的,并非哪一个创作者关起门来自己说了算,也不是一时的打鸡血炒作就能万世流芳。依我看,作品中有没有社会生活、有没有人民甘苦,有没有时代印迹,能不能在喜闻乐见中引人深思、催人奋进、荡涤灵魂,应该是最基本和最直观的标准。而且,世界性的优秀文艺作品,也不是某一个民族自己吹出来和捧起来的,是接受不同文化和不同民族长期筛查的结果,文艺精品终归是历史和人民双重选择的结果,经典命名的话语权终究掌握在人民和历史手中,他们才是最伟大和最公正的裁判员。

      文艺评论家要敢于善于作为

  当下,文艺创作和文艺风气的乱象,倘若只责怪文艺创作者以及作品本身,显然有失公允,因为,自古一个巴掌拍不响。这些年来,有的文艺评论工作者,或碍于人情和面子,或顾忌个人升迁和荣辱,或被各种利益所羁绊,忘掉了自身的立场和使命,不敢客观评论文艺场的那些事和那些人。选择了偏居一隅,或游离于圈内和圈外之间,不敢说实话,更不愿讲真话,习惯了看着别人的脸色说话,批评家的骨气和正气成为稀缺资源,评论家的力度、气度和温度让人难以捉摸。他们拿捏着中庸路线的尺度,去说一些不痛不痒的话,把假话讲的比真话还漂亮,把意见讲的像赞歌般悦耳动听,在言不由衷中放逐着自己的责任、担当与灵魂,只唱红脸关公,不唱黑脸包公。部分评论家,面对低俗和媚俗之作,堂而皇之为之站台和撑场子,其中不乏一些知名专家学者,为文艺乱象带来的不是春日暖阳,而是雪上加霜!

  许多评论家参加会议,说话竭尽官场上的油腔滑调,将中国式的太极拳打得油光滑亮,写文章,在山重水复中多次兜圈子,崇尚引而不发,在没有立场的骑墙状态中打哈哈,或者和稀泥。部分文艺评论家不作为,这和为官不为、为官乱为的危害不相上下。有的人不敢较真,不敢争辩,缺乏一种犀利之美和阳刚之气。即便有个别评论家为文艺乱象冲冠一怒,也被视作不理性、不会来事、不会做人的典范,以致遭到戏耍嘲弄。有的甚至私下里劝架:那么多文艺问题,你能管得过来吗?何必较真,身体要紧,洗洗睡吧!普通人说这样的话没人会介意,但出自文艺评论工作者之口,让人再次体悟到了“人心不古”的孤独与寒意!

  其实,真正的文艺评论工作应允许讨论、允许争辩,允许有笔墨官司的往来,这样才能美其所美,丑其所丑,对文艺把脉会诊,以及治病救人的职责才会落到实处。文艺评论的氛围应是民主的、自由的,就作品说作品,对事不对人、对事不留情、同时有理有据、情理并重,说出的话让人信服,得出的结论让人称赞,不是揪辫子和戴帽子的胡闹乱来,不能有和谁过不去的企图和冲动,这些也需要双方的大度和包容。同时,我们也要求评论家持论公允,不偏不倚,好处说好、坏处说坏,不能打击报复,更不能发泄私愤。文艺评论的目的其实很简单,就是为时代的文艺繁荣负责,就是为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负责!

  倘如此,我们的文艺中国梦定会梦想成真!

  (作者系太原师范学院影视艺术系主任、博士、副教授薛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