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退伍军人到武汉志愿者司机:“疫情不散,我们不退!”
【武汉战“疫”·凡人善举】
光明网记者 李政葳 季春红 蔡琳
除夕夜当晚,容冰报名成为了一名志愿者司机。“报名的原因很简单,我是一名退伍军人,当兵是保家卫国,现在作为网约车司机,也想着为抗疫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容冰说。
每隔一天,他会接送一家社区医院的医护人员上下班,最忙的一天接送了十几名医护人员、跑了近三百公里。期间,与医护人员的接触交流,让容冰更能理解他们的辛苦。
“这些医护人员几乎都放弃了休假,冲在抗疫第一线。交谈中从来没有听到抱怨,更没有退缩。我也从来没想过放弃,通过所有人努力,武汉一定会变好。”容冰说。
1月23日武汉“封城”,整个城市按下了“暂停键”。至今,武汉整个市区依然空荡荡的。然而,却有这么一群人每天开车频繁穿梭在武汉各个社区。他们是为医务人员和社区志愿服务的车队。疫情当前,他们临时充当起保障城市基本运转的“摆渡人”,为家乡战疫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昔日车水马龙的武汉街头变得冷清(李政葳/摄)
“有些事必须要有人去做”
在武汉“封城”当天,智慧出行平台“T3出行”成立了武汉特别行动车队,为101个社区提供应急服务。申建林,便是其中一位。
与容冰的“身份”类似,申建林也是一名退伍军人。1998年参加抗洪抢险时,正在部队服役的申建林冲锋在最前线。12年后,看到召集志愿者司机的消息,他又选择第一个报名。
“骨子里依旧烙着军人的印记,面对疫情,必须站出来做点什么。”申建林说。
作为第一批志愿者司机,申建林被分配到位于武汉东湖高新区五岭社区,承担起接送社区居民,为大家买药、买菜的工作。
进驻社区后,他就没回家住过,在社区里的一处酒店住了下来,这样一旦有突发情况,就能第一时间赶到。
每天早晨,车子充好电后,他就开始了一整天的忙碌。因为上厕所穿脱防护服实在麻烦,甚至会浪费一身防护服,申建林尽量少喝水,也不敢吃得太多。“这时候的防护服多珍贵啊。”
为了让防护服不被污染,每次接送居民后,申建林与同事们都要用喷壶往彼此的防护服上喷洒消毒水。武汉的冬季本就阴冷,穿上被喷湿的防护服,只觉冷上加冷。
“给居民买菜、买药、买生活用品,送居民去医院,我们都要管。”因为做事细致周到,申建林收到了一位老人手写的感谢信。
这户人家老两口已年过七旬,儿女因隔离不在身边,他们也无法出门。有些药很难买,申建林就开到很远的地方去买。老两口特别感激,就把写给申建林的表扬信贴在了自家门上。
20天“以车为床”
葛清也当过兵,退伍后做过小生意,现在是一名网约车司机。疫情袭来,那份军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促使他报名加入志愿者。
“我现在单身,没有牵挂,想为家乡战疫尽一份力。”葛清说。
因为怕父母担心,葛清刚开始并没有对他们说实话。每天结束志愿服务后,他干脆睡在车里,但却告诉父母,“单位给安排了集体宿舍,不回家了”。
这样的生活持续了20天。后来,葛清所在车队队长给他提供了一个住处,才结束了“以车为床”的日子。
现在葛清每天出行量在5至6单左右。接到送居民去医院检查的“派单”,葛清都会抢先把防护装备穿戴整齐,穿梭在社区和医院之间,主动去承担高风险工作。
对于自身和车辆的防护消杀,葛清都会要求严格:“认真点,大家心里都踏实。”70岁的张婆婆从医院做完检查回来时,特地记下了葛清的名字和手机号码,打算疫情结束后邀请他去家里吃饭。
“挺过去,一切都会好起来”
黄南是“新”武汉人。2008年,他来武汉工作,并在这里定居。
2003年,正在江西赣州某部队服役的黄南,参加了抗击非典。当时的他,在被封闭隔离的居民楼前值守站岗,直至疫情结束。“我是军人,越是这个时候,越要往前冲,并没有想太多。”黄南说。
17年后,他又一次冲在了抗疫的“第一线”。能再次为社会奉献自己的力量,黄南认为“挺有意义的”。
不过,他的决定最初并不被家人所理解。“他们都劝我多考虑一下,但后来看到许多战斗在一线的医护人员故事后,家人也就慢慢接受了。”黄南说。
为了不让家人过多担心,除了出车时执行严格的防护标准外,黄南回家进屋前,第一步就是对全身进行消毒,把衣服都放在外面,再去洗澡、换衣服。
这么多天的志愿者工作,让他感觉到更多人需要帮助。黄南服务的社区有两位病人需要做透析还有几名孕妇,每天接送他们去医院做检查和治疗是他的主要工作。而这样的工作对他而言,要比往常更加细心。因为乘客都是病人和孕妇,做好消毒就格外重要。
“每天的工作都很琐碎,可这些事情必须要有人去做。”黄南说,疫情不退,志愿者司机不退,相信等到武汉春花盛开时节,一切都会好起来。
编辑:李明 责任编辑:张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