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通过“三控制四规划”解决泰城内涝问题
日前,泰安市城市规划委员会2016年第三次会议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泰安市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泰安将通过三方面的控制和四项规划来解决泰城内涝问题。
该项规划近期规划时限为2016-2020年,规划展望至2030年。规划范围为泰安市城市总体规划所划定的市区范围及徂汶景区范围。规划将通过源头控制、过程控制、末端控制三方面的控制来解决泰城内涝问题。据悉,源头控制是指小区雨水的控制与利用,包括设置绿色屋顶、低洼绿地、调蓄水池等;过程控制包括雨水管道、雨水泵站、涝水行泄通道等;末端控制包括人工湿地、管网末端沉砂池等。
在解决泰城内涝的具体措施上,泰安将通过城市雨水径流量控制与资源化利用规划、排水(雨水)管网系统规划、防涝系统工程规划、防涝系统非工程规划四项规划来解决泰城内涝问题。其中在城市雨水径流量控制方面,我市将通过改变城市下垫面的形式,从雨水汇集的源头进行径流量的控制。为此,将在居民小区、广场、绿地内布置下沉式绿地、植草沟、人工湿地、可渗透地面、透水性停车场。在排水(雨水)管网系统规划上,新建地区将采用分流制排水系统,老城区有条件的片区进行雨污分流改造,其它片区采用截留式合流制,远期逐步实现雨污分流的排水排水体制。
在防涝系统非工程规划方面,规划对于临时积水区域将采取在积水区域附近,利用临时性排水设施(如应急排水车等)进行临时排水,将积水应急排入周边河道或者负荷较低的管道,在重点防护的区域设置临时性挡水设施(如沙袋等)防止积水进入小区,同时在重点路段的雨水井加装防坠落等应急排水措施。同时,加强普查数据的采集与管理,确保数据系统性、完整性、准确性,为建立城市排水防涝的数字信息化管控平台创造条件。在铁道桥和立交桥下设置积水检测系统17套,依托现有城市管理调度中心,构建重点积水区观测网络。
远期,泰安将实现建立城市排水防涝数字信息化管控平台,实现日常管理、运行调度、灾情预判和辅助决策,提高城市排水防涝设施规划、建设、管理和应急水平。(魏述青 韩长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