郓城县乡村盘点“第一书记”工作

26.01.2015  15:07

1月21日,郓城县委组织部、黄集乡党委及五个包帮村负责人,对省文化厅选派三批“第一书记”的工作,进行了一一盘点。

“省文化厅第一书记工作名列前茅”

郓城县委常委、组织部长王效忠部长介绍说,省文化厅选派的首轮三批“第一书记”,作风严谨,富有强烈的敬业精神,三年下来,所在村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省文化厅“第一书记”成为当地叫得响的品牌。在驻郓城县4个乡镇、省直8个部门、32名“第一书记”中,省文化厅“第一书记”工作名列前茅。

“超标准、超范围完成了任务”

黄集乡党委书记何广峰全面回顾了省文化厅三批“第一书记”的工作历程,指出,省文化厅选派“第一书记”从2012年4月进驻黄集乡以来,抓党建促脱贫,“五通”、“十有”、“三达到”各项工作任务已经圆满完成,总投入3040万元,超越标准、超越范围完成任务。道路建设、文化建设惠及全乡,特别是省文化厅“第一书记”提倡文化治村,举办乡村儒学讲堂,建设乡政府综合文化中心,为全乡文化建设做出了榜样。以前,黄集乡没有一支秧歌队,省文化厅“第一书记”来之后,现在全乡已有36支秧歌队,文化活动丰富,村民参加踊跃,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变化巨大。截止目前,省文化厅五位“第一书记”所帮包的五个村,通路、通电、通水、通广播电视、通信息,按要求已全部完成。前两批第一书记完成了旱涝保收田、办公房、卫生室服务、文化室和农家书屋、学前教育、健身场所6项目标。第三批“第一书记”共同努力,致富项目、卫生保洁制度、良好生态环境、就业保障措施4项目标也都落到实处。据县统计局统计,黄集乡人均纯收入达到9053元,远远超过6300元的标准。通过三年来的工作,省文化厅15名“第一书记”体现了很高的政治素质、道德品质、文化涵养。同时,他们纪律严明,加强自我管理,成为遵守纪律的榜样。

“翻天地覆的变化”

刘楼村书记刘景海介绍,省文化厅党组对选派“第一书记”帮扶工作高度重视,从2012年开始,省文化厅先后选派了三批3名素质高、作风正、能力强的同志来刘楼村进行帮扶工作。来村里后,“第一书记”重视村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新发展党员3名。多次举行“爱心捐助”活动,慰问老党员、贫困户、五保户和少年儿童,充分体现了省文化厅领导和社会各界对帮包村的关怀和厚爱。紧紧围绕“抓党建、促脱贫”的工作目标,不负重托,不辱使命,以村为家,扎实苦干,解难事、攻难关,办实事,修“四纵一横”高标准水泥路4000余米、修涵桥4座、挖河5000米;进行电改,投资134万元打机井26眼、配套4眼,建文化广场、刘楼村百姓大舞台,建幼儿园、文化大院、报刊阅览室等,这对改善刘楼村基础设施、提升乡村文化建设水平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为全村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和贡献。第一书记以良好的工作态度和作风,甘于吃苦奉献、勇于开拓创新、争创一流业绩的精神,树立了良好形象,赢得刘楼村老百姓高度赞扬。

  “心连心办实事,都成了俺郭庄人啦”

郭庄村书记高现昌介绍,三年来,三位第一书记任劳任怨、兢兢业业,与村民打成一片,真正成为了郭庄人。三年三任第一书记为郭庄村总投资近500万元,赠送电脑6台,液晶电视3台,电子阅览设备1套,健身器材2套,办公桌椅80张,拉杆音响5台,变压器2台,棉服120套,棉被100床,为两个自然村安装路灯30盏,监控设备15套。主要包括六个方面:一是加强村两委建设,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顺利完成了村两委选举,发展新党员3名,村党员总数达到19名,使村党支部真正成为村级党的领导的坚强堡垒;二是发展致富项目6项共10个实体,其中3个合作社,村里抽出一部分资金直接用于对3个合作社的扶持,所出资金以村集体名义投资或参股合作社,年底分红或孽息作为村集体收入,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同时还增加了集体收入。郭庄村荣鑫合作社以黑麦面粉、面条加工为主,注册的“十亩田香”绿色农产品品牌附近村家喻户晓,销往济南、东营、菏泽、郓城等城市;恒丰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肉牛存栏量700多头,年销售收入20万元;建起了村妇女手工加工场,村年集体收入由原来“空壳”跃升为4万多元,贫困人口占全村人口总数比例达5 %以下,人均纯收入达到9053元; 三是修路共6500米,电力线路改造3160米,打机井20眼,新上变压器2台,新铺设6266米自来水管道,村里信息和广播电视网络健全,全村所有耕地全部变成旱涝保收田,家家户户用上了深井自来水,连村路和村内胡同全部整修完毕,改变了祖祖辈辈出门难的问题,村里电脑普及率达到40%,成为村民与外界信息交流的主要平台;四是新建幼儿园1处,村里建起了两委办公大院,200多平方米的村委办公室;村图书室30多平方米,图书藏量近2000册,新建文化健身广场2处,前不久,郭庄村上报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全省百家书香之村;五是改建整修村卫生室1处,共100多平方米,开展了白内障复明活动,村卫生保洁制度、就业保障制度健全。六是文化治村特色鲜明。村里成立了妇女秧歌队、庄户剧团和腰鼓队,荣誉村民贾充真在菏泽市举办艺术班,免费为家乡培养艺术人才;第三批第一书记在郭村开办儒学讲堂,领导村民开展文化活动,通过学习,村民行孝为善成为一种新时尚。郭庄村风民风正派,生态环境良好,村民生产、生活环境和幸福指数达到有史以来最好水平。

  “三年干了二十年的事”

侯庄村书记侯家磊代表侯庄843位村民表示忠心感谢。他说,近三年来,无论是物质上和精神上都给侯庄村极大的扶持,村子发展得提前了二十年,等于三年干了二十年的工作,第一书记领导村民建设美丽、和谐、富强的新农村,为侯庄村党的建设、村庄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省文化厅第一书记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给村两委很大的支持,起到了带头作用,受到了全体党员、村民的好评,每每谈到省文化厅第一书记,村民都伸出大拇指,高兴地说,包村书记真是咱村民的贴心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三任第一书记为侯庄村新预备党员3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3名,充实了侯庄村党支部力量,提振了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二是三年累计为侯庄投入资金约455万元,全村修通了三横三纵的水泥硬化路面长3100米,路边进行了绿化,建设了花池,预留了绿化带,清了路沟500米,设计制作文化墙,美化了环境。村内路两侧修了下水道,长2200米,改建、扩建幼儿园教室,添置安装了空调等设备,硬化了广场,全村各街道安装了路灯,方便了村民,保证了安全,村民自豪地说侯庄村同城里一样光明,同享小康生活。三是建村委办公室4间,文化大院3亩,新建文化大楼五间二层,设备齐全,各种文化娱乐器材都有,村民都夸说“咱农村也过上城市市民生活啦”,图书有13000多册。四是修桥25座,清河沟2500米长,打机井17眼,购置抽水泵20套,架设电缆4600米,使农田旱涝保丰收,村民们吃了定心丸,实现了土地水浇全覆盖,从前浇地50元/亩,现降到8-10元/亩,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加了农村收入,这一项每年全村能增收几十万。五是在全乡第一家农村安装了监控,使村民有安全感,3年没有发生偷盗案件,村民满意。六是新建了300平方米的侯庄村妇女手工加工厂,解决了本村60余名留守妇女的就业,带动周边村庄近300名妇女致富,每天村净收入2000元。七是为五保户、老人建了幸福院,解决了村里老人的后顾之忧,使老人安度晚年。 

“办的好事、实事太多了”

义和庄村书记傅兴臣介绍,义和庄村位于黄集乡西北部,是黄河滩区村。全村共673户,2464人,三年来共投资604.8万元,“五通”、“十有”、“三达到”全部达到标准要求。三年来新修水泥路8000米,投资122.7万元,打深层自来水井一眼,铺设自来水管道9000米,全村喝上了经权威部门检测合格的自来水。架设低压电缆线路22500米,架设高压电缆1100米,更新标准电线杆121棵,新增160千瓦变压器一台,安装路灯110盏,监控探头16个。有线电视接口和网络接口全部安装到位。打灌溉用井18眼,配套设施齐全,使义和庄村旱涝保收田达到2984亩。新建村“两委”办公用房独立院落一处,建筑面积140平方,建设卫生室一处,建筑面积400平方,保障了本村和周围邻村5000人就医。新建幼儿园一座(建设、配套、绿化等),今年已经投入使用。对小学校园绿化、粉刷、安装空调、监控等设备。经第一书记协调,齐鲁电视台小溪办事栏目第十三所“小溪书屋”落户义和庄小学。义和庄村还建起了文化室和农家书屋,藏书8000册。购秧歌服、舞蹈扇、乐器等,修建健身文化广场一处660平方,绘制了文化墙,卫生保洁制度和就业保障措施健全,全村18岁至60岁青壮劳力主要在北京、浙江两地打工,人数约1000人,本村个体经商户30余家(包括,超市、代销点、饭店、养牛场、电镀厂、花圈加工厂、钢球厂、钢珠卡厂等)用工约350人。三年发放助残致富资金计18.6万元,主要用于养兔和养羊。义和庄村贫困户占比已经达到脱贫标准。村人均收入9000多元,目前村集体年收入5.195万元。

“真舍不得让他们走啊”

西张庄村书记张善修介绍,西张庄行政村位于黄集乡政府的西南邻,有六个自然村组成一个行政村。三年来,硬化路面3374.8米,安装监控器、摄像头17个、路灯128盏,全村623户村民通上自来水,打自来水井一眼,铺设自来水管道共800米长,通有线电视、通信息任务已经完成。新打灌溉机井33眼,配套100千伏变压器两台,安装高低压线路13000米,管道15000米,全村耕地全部为旱涝保收田。村里共有致富项目8个, 新建综合服务中心一处,面积508平米,进一步增加村集体收入,解决了部分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现已与两家企业初步达成合作协议。其中一项植发企业,可带动80余名人员就业;另一耳机助听器企业,可带动120余名人员就业,每人每月可增加收入1200-1800元。建村委办公场所房屋7间140平米,对村卫生服务室9间进行了装修改造。村里制定了村卫生保洁制度,清运垃圾配套设备齐全,配有保洁工人4名,新建文化大院,购置图书20000余册, 修建健身广场,安装了健身器材,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就业保障措施,投资建设学校、幼儿园各一所,利用村卫生室改造扩建村敬老院,解决村内五保户生活问题,让他们安度晚年。一想到“第一书记”到期快要走了,我们心里真舍不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