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改革增强实体经济“造血”功能
经济日报评论员讯 今年以来,在我国宏观经济面临的复杂环境下,金融改革不断推进,通过盘活存量、用好增量等方式提高资金效率,为实体经济注入了更多发展动力。
从货币政策来看,截至2015年3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同比增长11.6%;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4.0%,比年初增加3.68万亿元,同比多增6018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12.9%。今年以来,除了多次降准、降息,《存款保险条例》和《大额存单管理暂行办法》陆续出台,这些都将源源不断为经济“输血”。
从资本市场来看,完善市场和打击违规双管齐下。《香港互认基金管理暂行规定》、《公司债券发行与交易管理办法》相继出台,“2015证监法网专项执法行动”开展,交易市场更开放、工具更丰富、风控更严格,这也是我国资本市场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
从银行业来看,支持实体经济并实现自身发展的循环基本形成。2015年一季度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外本外币资产总额为178.8万亿元,同比增长12.07%。银行业对经济社会重点领域和民生工程的金融服务继续加强。差别化信贷政策在优化信贷结构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截至一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24.6万亿元,同比增长12.9%。用于小微企业的贷款余额21.4万亿元,同比增长16.8%;用于信用卡消费、保障性安居工程等领域贷款同比分别增长28.4%和63.2%,以上各类贷款增速均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平均增速。
“输血”和“造血”的同时,控制风险也是必要的。尽管信贷资产质量总体可控,但信用风险有所上升,2015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9825亿元,较上季末增加1399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39%,较上季末上升0.15个百分点。因此,要继续保持银行业整体风险抵补能力保持稳定。
金融改革的目的,在于建立良好的金融体制,在盘活存量、用好增量中提升资金运作效率,使融通、保障、治理、调控运行井然。金融改革的抓手,是科学的货币政策、完善的资本市场、稳健有效的银行体系,最终使虚拟领域的资金有效地对接实体经济的需求。记者王璐
原标题【 金融改革增强实体经济“造血”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