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增选让官员走开
今天,我想重点说说对官员的“拒绝”。此次增选,两院均要求:“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原则上不作为院士候选人”。在我看来,这是此次增选的最大亮点。
“原则上”意味着不是“一刀切”,如果个别官员确有胜任院士的学术水平,这扇门并未完全关上。但对他们来说,要成为候选人乃至最终当选,需要经过更为严格的程序,而最终结果,则取决于其是否有真才实学。拒绝官员参选之后,“仕而优则学”能否从此绝迹,我不太敢打保票,但越来越少却是肯定的。一个人的精力有限。对于官员来说,全身心投入,能当个好官已属不易。再分心搞科研以求在学术上有大的建树,与天天奋战在一线的科研人员竞争并胜出,这样的“强人”不敢说没有,但一定少之又少。不过,对官员来说,官位是他最大的“资本”。他领导着一个团队,团队取得的成绩,他都有份,这是一些人的逻辑,也是“仕而优则学”泛滥的基础。而从现实看,遴选程序不透明,如果官员想把候选名额“据为己有”,其他人很难有机会。
说到“仕而优则学”,就不能不提原铁道部运输局局长张曙光。他两次参选中科院院士,第二次距当选仅差一票。论文、书是他人代写的,受贿是因参选院士“需要花钱”,其腐败案败露后曝出的这些事实,令人震惊。论学术水平,铁路运输系统比他高的人可能很多,但比他人更高的官位,让他最终成为候选人。现在,我们可以说他“不学无术”“沽名钓誉”,但如果不是因为腐败而事发,他这些“烂事”,我们可能压根儿无从知晓。
至少目前,院士称号“含金量”不小,对一些人很有诱惑力。张曙光周围的人,未必没有也想参选的。如果他最终当选,对这些人应是不小的“鼓励”。张曙光的学术水平如何,同僚最为清楚,一旦有人产生“他这水平的都能当院士,我咋就不能试试”的想法,那么,院士竞争未必不会演化成官职的竞争。过分一点的单位,是否会根据官职大小排着队等着当院士,也未为可知。如果这不幸是事实,无疑背离院士制度设计的初衷。
院士是对一个人学术水平的评价,将学术水平作为增选的唯一标准,再正常不过。如果说之前有什么不正常,那便是学术问题掺杂了太多权力因素。事实上,如果官员足够自律,“仕而优则学”本不该发生。正是因为有些人啥好事都想占着,通过制度约束他们就有了必要。让学术问题彻底回归学术,这是院士增选拒绝官员给我们的启示。院士增选如此,其他评选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