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生态扶贫搬迁,让乡亲走出大山
3月4日,记者到达重庆市酉阳县板桥乡居民新区的时候,已是下午3时,街上没什么人,村民外出做工还没回来。已建成的新民居皆是三层小楼,漂亮整洁,路边正在绿化。板桥乡书记田国平告诉记者,“新区计划搬迁村民1000多人,已搬迁了800多人,建房费用按照每人8400元进行补助。贫困户经确认后按照每人3万元补助。”
这个鲁渝对口扶贫项目叫“板桥乡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山东的对口支援部门是东营市。记者在酉阳县采访时,东营市发改委的田国海科长正在板桥乡对接相关工作。
板桥乡身处高山区,交通极其不便,村民居住十分分散,基础设施根本谈不上,多年不能脱贫。据说,“板桥乡”名字来历就是与贫困分不开——过桥用一块板子。村民脱贫的唯一办法就是搬迁,集中安置。
为了让乡亲们尽快脱贫致富,鲁渝双方多次调研协商,决定先实施“高山生态扶贫搬迁”项目,先把最远最偏僻的村民安置在乡镇驻地。搬迁完全自愿,不强求。
村民集中安置,生活方便了,不能致富不行啊。
在街头,记者迎面看到一条幅“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为了让乡亲们致富,当地采取了这么几种方式,一是安排在企业打工,二是鼓励自主创业,政府给予各种支持,三是在自家开办门头房,三是出租多余房子。
据了解,村民已在乡镇驻地开了30多家门店,从事食品加工等。
土家族妇女冉月娥一家住进新家后,在自家一楼开了一家小超市,丈夫有文化,在一家学校代课。“收入比以前多,生活比以前好多了!”
板桥乡是东营在酉阳县的众多扶贫点之一。
酉阳县贫困村点多、面广、情况复杂,东营市从提高扶贫精确度和有效性出发,结合酉阳县扶贫规划,把产业扶贫、整村脱贫、高山生态搬迁和中小微企业扶持作为扶贫开发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精心选取援建项目,力求使之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围绕整村脱贫工程和“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工程,持续加大对饮水、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东营市累计投入援助资金647万元,捆绑整合酉阳县资金3000余万元,对酉阳县13个国家级贫困村实施了整村脱贫工程,修建公路109公里,涵洞5个,蓄水池1100立方米,饮水管道4公里,堰渠1.5公里,便民桥1座,村级服务中心180平方米,并配备相关设备,直接受益人口达万人;投入援助资金486万元,对丁市镇、麻旺镇、板溪镇、官清乡等乡镇实施了高山生态搬迁点建设,完善了搬迁点基础设施。
系列扶贫项目的实施,使贫困地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贫困村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
立足于贫困村既有的自然资源和产业基础,着力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累计投入援助资金160万元,捆绑整合酉阳县资金200多万元,在天山堡村、积谷坝村、石门村等贫困村实施了特色产业扶贫示范片建设,引入当地农业龙头企业,以订单方式启动建成标准化高山蔬菜、青花椒基地等12个,共2000余亩,有效提高了农民收入,直接受益人口达2562人,被帮扶贫困村基本形成了绿色、特色为主导的扶贫产业格局。
分享: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