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义:高校思政工作“窄、空、软、虚和失范”问题要重点解决
5月9日,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济南召开,省委书记刘家义出席会议并讲话。刘家义同志的讲话站位很高,思考很深,讲得很透切,尤其是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对防止“窄”的问题、“空”的问题、“软”的问题、“虚”的问题和“失范”的问题提出了明确要求,既有认识论又有方法论,体现了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鲜明的问题导向,抓住了做好工作的要害和关键。现摘录刘家义同志的讲话部分内容,供学习参考。
一要提高政治站位,防止“窄”的问题
在前段时间调研时,我发现在一些同志的思想中,认为思想政治工作就是思政课,有这种认识,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就很难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是有深刻内涵的。《尚书》中讲,“道洽政治,泽润生民”,这里的政治是两个词,政就是政事,治就是安定。孙中山先生提出,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所以,思想政治工作也必然会涉及方方面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何加强和改善党对高校的领导,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如何履行好立德树人的职责,如何更好把高校师生凝聚在党的周围,如何发挥高校对社会思想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都需要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这进一步指明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任务,从中也可以看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内涵很丰富,其影响覆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切实提高政治站位,从更宽视野更广领域来谋划和推进。
二要紧密联系实际,防止“空”的问题
不容否认,我们的一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仍然存在空洞乏力、“含金量”不高的问题。有的思政课堂,教师讲教师的,学生在忙自己的,一片“低头族”。这个现象怎么改变?我们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讲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能不能联系我国发展实际来讲?我们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不能融入我们山东历史,结合我们山东实际来讲?山东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既有儒家墨家这样的优秀传统文化,也有党和人民在长期斗争和实践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我们要用足、用好。比如,去年我们国家发射的“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代表了当今世界量子力学领域研究最高水平。为什么这颗卫星以墨子命名?因为墨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墨子号”量子卫星既是科技进步的体现,也是文化自信的体现,而墨子就是我们山东人呀。对此,我们是不是应该讲好中国故事、讲好山东故事?我们讲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山东人鲁班就是工匠精神的代表。对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应该充分发掘、阐释,融入到思想政治工作中来,以此来激励人、教育人、感染人。再比如,沂蒙革命老区在革命战争年代为党和军队作出了多大贡献!陈毅同志讲,“淮海战役的胜利是山东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我就是躺在棺材里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们用小米供养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最后一碗米饭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个娃送去上战场”,这是多么生动的故事。我讲这些例子,是想说我们高校的思政课要说事拉理接地气,要善于把理论变成故事。实际上,我们还有很多丰富的实践内容和鲜活的实际案例,如果把他们用好了、用对了,青年学生还是愿意听的,关键是我们怎么去用、怎么去做。要联系我们改革发展稳定实际,联系学生关心关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回答一些综合性、深层次的理论和认识问题,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
三要注重正面引导,防止“软”的问题
加强正面引导、强化正面教育,这是我们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条重要经验。青年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对一些问题的看法还不是那么客观,我们做思想政治工作,不能一味地迎合学生,要增强定力,强化正面引导。特别是对一些敏感问题,要敢于主动发声、澄清模糊认识。比如,环境问题,抗震救灾、救济灾民等问题。对这些问题要理直气壮地讲、深入透彻地讲,帮助师生在历史对比、国际比较中坚定信心,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
四要坚持问题导向,防止“虚”的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非常实在、非常具体的工作,不是说可有可无的,如果做不好就很容易出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注意把握形势变化,了解师生所思所盼,对重要节点、重大事件、重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以正视听。高校学生思想上的问题是十分具体的,要认真进行分析,比如大学生“裸贷”事件,这是不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该解决的问题?再比如一些大学生存在难以适应新变化造成的焦虑心理、不擅长人际交往造成的抑郁心理、理想与现实差距造成的失落心理、学习与生活压力造成的恐惧心理、自我认知不正确造成的自卑心理等,一旦在学业、感情、生活上遭受些许挫折,就承受不起,甚至悲观厌世,造成家庭悲剧,令人非常痛心,值得我们深思。这里面有学生心理素质问题,是不是也有我们思想政治工作缺位、不到位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不能离开学生实际、空泛议论,必须盯住问题,具体地、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把虚功做实,引导学生保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和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
五要重视师德师风,防止“失范”问题
大学之为大,在于教师在授业解惑中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树人以大才。教师这个岗位,不仅是职业,更是肩负着培养人、造就人重任的事业。我省普通高校共有教职工14万多人,其中专任教师10万多人。长期以来,广大高校教师立足本职岗位,献身教学与科研,为山东高等教育发展和青年人才成长作出了很大贡献。同时也要清醒看到,在高校教师队伍中还存在只重视教书、不重视育人,只做搬运知识的“教书匠”、不做塑造学生品格的“大先生”,热衷于发论文、跑课题,不重视自我道德修养要求等问题。中国古代讲,传道授业解惑。新的历史条件下传什么道、授什么业、解什么惑?这对教师来讲是一个新课题、新挑战。我体会,传道就是传做人之道,帮助学生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授业就是授报效国家之业、拥护党热爱党之业;解惑就是解干事创业之惑,更好地报效国家、回报社会。学生现在是求知者,以后的事主要交给他们。这个树苗怎么成长为参天大树,而不是歪脖子树、长在盐碱地上的树?要靠党组织、靠广大党员干部,更直接地要靠教师,因此师德建设尤为重要。要引导教师注重传道育人。把知识教育同价值观教育、能力教育结合起来,融入课堂教学,融入科研活动中,既当“经师”,更要当好“人师”,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要引导教师注重修身立德。常言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的言谈举止、思想政治状况具有很强的示范性。陶行知、钱学森等老一辈教育家科学家,不仅有渊博的知识,更以高尚的人格魅力赢得了学生的尊重。要认真落实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引导教师主动担当尽责,注重言传身教、处处为人师表,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高校要切实履行师德建设主体责任,更加注重“德育”,完善教育引导、制度规范、监督约束、查处警示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形成“以德育师”的制度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