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机遇 多措并举 齐河努力打造全省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

01.06.2016  06:51

园区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是引领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平台。近年来,齐河县立足现有基础和条件,紧抓被确定为全省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试点县的历史机遇,强化规划引领作用,壮大产业集群,持续改革创新,推进园区发展提质增效。2016年一季度,预计园区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252家,较去年年初增加26家,占全县总数的67%,主导产业增加值、上缴税金总额占全县比重均超过九成,园区经济已经成为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主导力量。

一、规划引领,做大园区带动产业发展

齐河县坚持园区宏观布局与微观设计并重原则,顺应“产业集群化、专业协作化”的趋势,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谋划全县园区发展战略,精琢各园区的规划设计,聘请省宏观经济研究院编制了《园区经济试点工作方案》,形成“三区引领、五园支撑”的发展格局。

  “ 三区 ,即齐河县经济开发区、黄河国际生态城省级旅游度假区、齐鲁高新技术开发区。县经济开发区, 定位于建设“现代产业新城”,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现代物流、先进轨道装备制造、钢铁冶金装备制造、煤及高端化工、高端食品、生物医药等产业,争创国家级开发区; 黄河国际生态城, 定位于“济德一体化先导区、全省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建设文化旅游、商贸新城、医疗健康三大板块,争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齐鲁高新技术开发区, 定位于“高新技术研示园、新兴产业聚集地、创新创业先导区、经济发展增长极”,重点发展研发设计、新材料、电子商务、机器人、通用航空等产业,争创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

五园 ,即济北高铁枢纽经济协作园、经济开发区华店新区、潘店煤电科技园、大黄食用菌产业园和焦庙 刘桥现代农业产业园五个特色园区。济北高铁枢纽经济协作园 ,定位于建设“济北高铁新城”,抢抓太青高铁在齐河设立济南北站的机遇,重点发展高铁经济、现代物流等产业,打造京沪高铁、太青高铁、济郑高铁十字交叉的高铁枢纽 ;焦庙 刘桥现代农业产业园 ,围绕“面积过百万、单产超吨半”目标,打造“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示范区; 开发区华店新区、潘店煤电科技园、大黄食用菌产业园 等围绕各自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煤炭经济和特色农业。

根据各园区基础条件及现有产业等,明确每个园区的主导产业,错位发展,为县域经济整体提升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二、集群式发展,壮大产业推动园区发展

(一)以县经济开发区为载体,打造新能源汽车、现代物流、先进轨道装备制造、钢铁冶金装备制造、煤及高端化工、高端食品、生物医药等七大产业集群。 先后引进、培植了御捷马、山东济铁省会中心物流城、中国北车齐河基地、永锋集团、金能科技、旺旺集团、百多安医疗器械等各类企业300余家支撑各大产业集聚发展。山东西部最大的空港物流园、山东省最大的物流项目—中铁省会物流城已全面开工;宏运综合监管区项目通过济南海关批复,成为全市首个海关综合监管区。一季度,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4.59亿元,同比增长7.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7.6亿元,同比增长10.1%,并已具备国家级开发区的经济实力。力争2020年,钢铁冶金制造和铁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产业规模均达到千亿级,煤及高端化工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产业规模均达到500亿级,打造全国知名的高铁装备生产基地,打造江北最大的绿色休闲食品加工基地,助力齐河县建设山东电商物流第一县和京津冀协同发展区“物流微中心”。

      (二)以黄河国际生态城为载体,打造文化旅游、医疗健康产业集群。 先后引进、培育山东最大的外资旅游项目—投资150亿元的东盟现代生态旅游城、省重点建设项目—投资132亿元的黄河生态文化旅游大观园、投资100亿元的晏子湖旅游休闲度假区,目前,泉城海洋极地世界、泉城欧乐堡梦幻世界、定慧寺景区已建成开放,在此带动下,1-4月份,全县共接待游客142万人次,旅游收入达6.64亿元,春节黄金周期间,齐河县共接待游客20.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9850万元,至2020年,每年将有1—2个景区建成开放,形成泉城海洋极地世界、欧乐堡梦幻世界、齐晏水上世界等十大旅游景区,到2017年,年可接待游客过千万人次,旅游产业综合收入过百亿元;同时,引进投资20亿元齐鲁医疗城等项目,并由此为核心积极打造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覆盖鲁西、辐射冀东,服务人口达千万以上,全省最大、国内一流的现代化健康医疗服务综合体,全面完善和提升黄河国际生态城产业发展。

(三)以 齐鲁高新技术开发区为载体,打造 碳纤维等新材料、机器人、电子商务、通用航空 产业集群。 山东山大天维新材料有限公司山大机器人研究中心、中航科工·中德合资DST机器人等20余家新材料企业和机器人项目相继签约落地,山东省碳纤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磁悬浮研究中心等8所科研机构先后入驻,强力助推新材料、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同时,齐河县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县乡村三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并依托与中关村海淀园的战略合作关系,以中关村海淀园齐河科技城为平台,打造“互联网+”区域战略合作创新示范区。目前,以北京漫游世纪齐河e谷孵化器、齐鲁驿淘电子商务产业园为核心的“互联网+”企业、创业电商孵化产业企业达到12家。此外,为抢抓国家实施“1000米以下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的机遇,齐河积极发展通用航空产业,争抢万亿规模的低空旅游市场“蛋糕”。齐河通用机场已获省政府批复;济南通航空管信息服务中心在我县揭牌试运行,为山东、河南低空空域提供空中交通服务。

(四)以济北高铁枢纽经济协作园为载体,打造高铁经济产业集群。 抢抓太青高铁、济郑高铁在协作区设立济南北站的机遇,规划建设了面积4.8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和面积10平方公里工业园起步区,依托总投资42亿元的齐河动车组高铁维修基地工程项目,重点发展现代物流、机电加工、铁路装备制造等产业,打造高铁产业集群,努力形成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的局面。力争到2020年协作区内围绕高铁产业集群发展的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0家以上,实现产值300亿元以上,利税8.6亿元,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的高铁检修特色产业园区。

(五)以焦庙—刘桥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大黄食用菌产业园为载体,按照“三化一绿”标准,打造农业特色产业集群。 齐河县以打造京津、省会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为目标,借助全县整建制粮食高产创建,大力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通过提供政策、资金、技术支持,鼓励旺旺食品、巨能鲁齐等农业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积极开展订单农业,密切产加销衔接,力促粮食增效。目前,全县拥有粮食种植及深加工龙头企业80家,发展订单农业8.6万户,粮食年深加工转化率占全县粮食总产的60%,粮食订单面积达到60万亩。同时,齐河县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小麦、玉米质量安全和社会化服务两项国家级标准,在全国粮食主产县中率先迈出了农业综合标准化的步伐,叫响了全国产量最高、质量最优的“华夏第一麦”品牌。

(六)按照“一镇一品”的原则,发展镇域特色产业。 依托经济开发区华店新区、潘店镇煤电科技园等乡镇园区,形成机械加工、新型建材、新能源汽车、农产品深加工、现代物流等多个特色产业,逐渐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三、改革创新,助推园区经济跨越式发展

坚持创新模式,多元化建设运营。 在建设模式上, 通过新成立的齐河城乡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推动基础设施项目的融资、建设,公司先后与北京城投、山东水务等公司合作,建设了高新区科技路、生态城望岱社区等工程,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 在运营模式上, 积极探索引入专业园区开发商和运营商,实现市场化运作和公司化运营,打造园区经济升级版。按照“海绵城市”的发展理念,充分利用PPP模式,引进北京浦华环保有限公司,地下管廊等市政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园区服务功能。 在推进模式上 ,组织开展了生态城、高新区基础设施建设“百日会战”活动,大力推进各大重点项目建设,各项目相继竣工,园区承载力不断提高。

强化要素保障,着力破解园区发展的瓶颈制约。强化资金保障。 通过设立2亿元的企业应急资金互助中心、成立企业服务中心等手段,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已累计为31家园区内企业提供过桥资金3.67亿元,先后为园区内企业办理各类手续50余件次,新增融资规模10亿元,不断为实体经济注入“金融血液”。 强化土地保障。 按照市场化运作和集约节约用地相结合的原则,与鲁信集团合作运用PPP模式,探索进行土地增减挂钩指标特许经营,缓解项目用地难题;进一步推进经济开发区“退二进三”工程,深入开展清理闲置低效用地。 强化人才保障。 通过实施招才引智工程,建立柔性人才引进机制,先后引入两院院士葛均波,泰山学者张海军,知名金融专家马小明,电子商务专家王军龙等高端专业人才及硕士、博士100多人,柔性引进人才120多名,带来科技成果50余项,新增产值20多亿元。

提高服务质量,打造新型营商环境。打造优良的金融服务环境。 投资5亿元建成全市首家科技金融中心,先后有省科学院、鲁信集团等近50家金融服务及科研机构签约入驻,为企业发展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 打造优良的科技创新环境。 以科技创新创业园、齐鲁高新技术产业园“两园”建设为载体,依托齐鲁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中关村e谷孵化器,深入实施科金产融合创新,引导企业山东大学先进技术齐河中试基地、磁悬浮研究中心等优质项目陆续落户我县,与我县中小企业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激励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推动创新型中小企业实现由基础加工到高端制造的“裂变式”增长。 打造优良的企业成长环境。 出台了招商引资落地项目《绿色通行证制度》,同时,规范涉企收费,严格落实企业对职能部门的监督评议制度,积极探索企业“挂账收费”制度,强化监督评议,为项目落地及运行全程保驾护航。

在园区的带动下,齐河县2014、2015年连续两年进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预计今年1-4月份,全县GDP达14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0.2亿元,分别增长9%和18.1%,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4亿元,增长6.6%,我们将本着“抓重点、出亮点”的工作思路,紧抓既定工作不放手,解放固本思想求突破,为打造全省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这一目标继续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