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东西南北人——刘国松创作回顾展”启幕
4月8日上午,由山东省文物局主办,山东博物馆、刘国松中国现代水墨艺术研究中心承办的“一个东西南北人——刘国松创作回顾展”在山东博物馆开展。
展览精选了刘国松从1949年至2016年各个时期的代表作80幅,展现他对艺术探索的整个脉络。
中国山东网4月8日讯 (记者 姜瑞丽 通讯员 刘安鲁) 4月8日上午,由山东省文物局主办,山东博物馆、刘国松中国现代水墨艺术研究中心承办的“一个东西南北人——刘国松创作回顾展”在山东博物馆开展。展览精选了刘国松从1949年至2016年各个时期的代表作80幅,展现他对艺术探索的整个脉络。
本次展览既有他最早的作品《妈妈,您在哪里?》,也有他创作的最大作品《源》,以及最新创作的16米长卷《喜马拉亚四季》等,力求完整回顾刘国松丰盛的艺术人生。观众可以从本次展览中看到“现代水墨之父”从立志学艺,继承前人,不断实验与革新,最终走出一条独特的艺术之路的历程,领略他怎样用自己从不停歇的脚步谱写出灿烂篇章。
开幕仪式后,刘国松先生进行了《我的创作理念与实践》的演讲,通过讲述他一生创作的过程与心得,让观众了解他为什么要“革中锋的命”、“革笔的命”,为什么要提出“画室是实验室”、“先求异,再求好”、“为艺如同摩天大楼”等理论。演讲由评论家、策展人,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副主任皮道坚教授主持。
刘国松先生祖籍山东青州,1932年生于安徽蚌埠。他14岁在武昌开始学习传统国画,20岁改习西画。1956年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后,随即创立五月画会,发起现代艺术运动,主张全盘西化。五年后深感一味追随模仿西洋现代艺术思潮与流行画风之不当,更对发展与宣扬民族传统文化产生了强烈的使命感,开始倡导“中国画的现代化”,提出了“模仿新的,不能代替模仿旧的;抄袭西洋的,不能代替抄袭中国的”的鲜明主张。
刘国松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专注于现代水墨的探索与实验。他的艺术之途曲折、精彩、传奇,终身以建立一个既中国又现代的水墨画新传统为己任,先后发明了抽筋剥皮皴,拓墨法和渍墨法,同时创造了狂草水墨系列,太空系列,抽象山水系列,九寨沟系列和西藏组曲系列等个人独特画风震撼世界画坛。他所形成的绘画潮流,影响到东亚多国的绘画变革与发展。他先后获得了两岸最高的“台湾文艺奖”(2008)和“中华艺文终身成就奖”(2011),更是第一位获得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2016)的华人画家。1965年以来举办个展近百次,半数以上为美术馆邀请,收藏其作品的美术博物馆包括故宫博物院、大英博物馆共有八十几间。研究他的中、英、德文专著有十一本,美国与德国的大学教科书引用他的理论与作品图片者,已有六本。刘国松被誉为“现代水墨画之父”。
本次展览展期四个月,至8月8日结束。
部分展品赏析:
妈妈,您在哪里?
1949年
水彩
花鸟
1952年
国画
此画作于大学一年级,仿宋人笔法,用笔顿挫有力,线条细致劲健,晕染浓淡合宜,风格工整细腻,起伏转折间展现出娴熟的传统国画技巧。
又梦塞尚
1954年
水彩
岭上烟雨
1964年
水墨设色、纸本
作品使用粗厚的国松纸,以大笔触刷出狂草式的墨色,以抽筋剥皮皴的技法在墨色中撕下纸筋,留出白色线条,表现出山石肌理及流云意象,构图简洁明快,虚实相生,墨色浓淡变化,渲染深浅合宜,线条曲折多端,呈现出山、云、雨、雾之间的浑然状态,带来东方抽象水墨画的意境。
一个东南西北人之15
1972年
水墨拼贴
这是刘国松带有自传意味的系列作品。作品中的圆球星体,皆是从一张德国博物馆展览的海报上裁下拼贴而成。上部有特写处理的"一个东西南北人"红底白字印文,下部以狂草大笔触手法表现抽象水墨意境,以圆弧形作为画面三分之一和三分之二的划分,中间以纯色圆弧调和上、下繁复细节,并与蓝色背景形成强烈对比。整体画面带着硬边艺术、平涂色彩的特点,将抽象水墨意境与抽象表现主义融合为一。
钱塘潮
1974年
水墨设色、纸本
此画是刘国松"水拓画"时期早期的作品,用墨色在水面的自然流动构成画面的背景,再以裱贴法制作出天上的圆月与江岸的山石,将月下潮水翻滚拍岸的景象尽现画中。
源
1989年
水墨设色、纸本
此画是刘国松创作的一幅超巨幅绘画,耗时三个月的时间,用了48张国松纸组合而成。刘国松先生坚持"作画如布弈",不做草图,随机布弈,因势生发,在偶然与必然之中,成就了此幅作品。
作者:姜瑞丽 刘安鲁 编辑:吕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