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叫"都拉特·别克"的汉族铁路人
【行进中国·精彩故事】
一个叫“都拉特·别克”的汉族铁路人
——乌鲁木齐铁路局职工薛华赢得少数民族群众尊重的故事
“苏古尔线路车间到了。”隆冬时节,汽车在颠簸蜿蜒的山路上转了四五个小时,终于看见高高的铁路桥墩了。
放眼望去,除了车间那个小院,四周全是大山。在蓝天的映衬下,飘扬的五星红旗格外鲜艳。
马蹄声划破了宁静,一队哈萨克族牧民骑着马跑到车间门前,高喊:“都拉特·别克!”院子里,一个穿黄色作业服的高瘦汉族男子满脸笑意地向牧民们挥手应答——他叫薛华,乌鲁木齐铁路局职工。
薛华(左)在牧民家里受到热情接待。光明日报记者 王瑟摄
“都拉特·别克”的由来
在哈萨克语里,“别克”是部落首领、拥有权威的意思,“都拉特”则是哈萨克族一个最大部落的名字。只有最具权威、最受人尊敬的人才可以使用“都拉特·别克”这个名字。
2009年11月,北疆各族人民盼望已久的精伊霍铁路开通运营,苏古尔线路车间于当年11月18日成立,薛华被任命为车间主任。这个车间位于天山深处,管辖线路接壤精河和伊宁,全长104公里,隧道共计33座,最典型的北天山隧道全长13.6公里。
来工作前,薛华认真了解了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想在工作中能很快沟通,尊重他们”。
走访牧民家时,薛华发现很多八九岁的小孩在身边跑来跑去。孩子为什么不上学?问了村长他才知道,苏古尔是个牧场,孩子上学要翻越天山去尼勒克县。因为路途遥远,一些人家就等孩子长到十几岁才上学。
薛华马上向领导请示,准备用每天接送职工上下班的轨道车送孩子们上学。领导同意后,他一户一户地走访牧民,统计需要上学的孩子。周一送孩子去尼勒克县上学,周五下午接回,这一额外工作一直坚持到今天,从未间断。
因为这辆“校车”,薛华成了牧民眼中的大贵人。每逢婚礼、节日,牧民都热情地邀请薛华和车间职工参加。“就连我爱人和小孩儿来这里,他们都来请,爱人说她很感动。”
2013年3月,薛华又一次受邀参加当地牧民的婚礼。婚礼结束时,主人送来的礼物吓了他一跳,因为礼物是十几只大大小小的羊。薛华急忙推辞,这么重的礼物怎么能收,主人有些无奈地说:“朋友,请拿走吧,我们过几天就要转到夏牧场了,这些羊根本翻不过天山,不如留给你们。”
每年三四月,牧民会把牛羊从苏古尔赶往伊宁转场,翻天山要三天三夜,一些身体虚弱的牲畜因而死亡。薛华赶忙制止了正在驱赶羊群的主人,拍着胸脯说:“你放心,这事我帮你,羊你先留着,我保证它们在去新草场前不会死。”
薛华立即请示了领导,打开北天山隧道旁的辅洞,组织车间职工护送牧民通过。仅半天时间就穿过了天山,没有一只牛羊死伤。70多岁的铁木儿·别克大叔含着眼泪拉着薛华的手:“我在这里生活50多年了,每年转场都看见成片的牛羊死去,再心疼也没有办法。你们铁路好呀,这么一座山半天就通过了。你们铁路人好呀,诚心诚意帮助我们。你这个人好呀,你是我们的别克,是苏古尔的别克,是都拉特·别克!”
为群众打开过天山的通道
铁路两侧安装了防护栅栏,拦住了苏古尔附近三个牧民村放牧的道路。一些牧民为了方便,就想办法拆开防护栅栏,直接通过铁路,造成铁路安全运输隐患,双方时常发生矛盾。
薛华明白,牧民的生活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养成的,简单粗暴制止只会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他请车间的少数民族职工翻译,连夜印制了500张哈萨克语的铁路安全知识,逐户送到牧民家中,可是没有任何效果。正当他发愁时,一位维吾尔族职工的话让他醍醐灌顶:“这些牧民很多连大山都没出过,字都认不全,怎么可能有效果?”
薛华很快改变了方法,让几名哈萨克族职工带领,拜访牧民村的村长,利用牧民休息时间,组织大家学习铁路安全知识。为了让牧民更加容易接受,他将安全知识编成诙谐幽默的故事,讲给牧民听。
“你上去一剪子,网子开了,羊一赶进去,火车过来‘嘭’给撞死了,一只羊一千多块,老婆的衣服,娃娃的零食,你的酒瓶子,一下子全撞没有了,怎么办……”牧民笑得前仰后合,薛华的目的达到了。很快,周边的牧民开始利用放牧的时间,帮助查看防护栅栏的完整。也就有了牧民自愿组成巡逻队的事,发现哪里的防护栅栏坏了,主动报告,防止了一次次安全事故。
“2013年冬天一天夜里四点多,车间大门被敲得震天响,几个牧民大声喊我的名字。我询问后得知,有位牧民的妻子要生产,周围没有医生,短时间没办法赶到尼勒克县,无奈之下想到了求助我们。我马上让轨道车司机做好准备,连夜将孕妇送到了尼勒克县 医院 。由于送得及时,母子平安,顺利生下了一名男婴。”薛华笑着说,“这样的事还有几次,因为从这里要三四天才能翻过天山,而从我们北天山隧道走,只需要不到半个小时,所以牧民有困难时,我们都会及时打开这个通道。”
苏古尔线路车间职工清扫路基上的积雪。光明日报通讯员 郜媛摄
薛华的故事还有很多
听说薛华来了,苏布台、阿恰和哈拉苏的牧民都赶到阿迪力江·热合木江家里,纷纷说起了薛华的故事。
“他做的好事太多了,说也说不完。”哈拉苏乡牧民叶尔太·努尔哈拉提说,去年12月的一天,远在伊宁县的亲戚去世,当时雪太大,根本无法骑马翻越天山,薛华听说后,马上让职工护送他们从辅洞穿过天山。
苏布台乡牧民乌拉力拜·努尔甫汗接过话茬说:“我儿子努尔波力高中毕业后找不到工作,薛华知道后,马上帮我们找到了劳务公司,经过考试培训,我儿子在2011年在苏古尔线路车间上班了。现在我家在村里被人羡慕,孩子把工资交给我,我给他养着羊,日子过得越来越好。听说我们周围有9个牧民的孩子在铁路上工作。”
身穿新棉衣的伊尔肯拜·阿依得克,也说起了自己得到薛华帮助的事。有一次看到薛华和职工种土豆,觉得很新奇,就认真地看了起来。薛华得知他想学种地后,马上手把手教他怎么耕地、怎么下种。“去年我种了一亩土豆,除了送给周围朋友和自家留下,卖了2000多元,不仅买了新衣服,还买了一辆摩托车。薛华让我家富裕起来了,村里人都很羡慕我。”伊尔肯拜·阿依得克说。
蒙玛拉林场职工乌木尔太讲了给薛华送哈萨克族帽子的事。那是2014年2月的一天,他邀请薛华参加孩子的婚礼。之前,他与几位受人尊敬的老人商量怎么回报薛华,商量的结果是,送他一顶哈萨克族帽子,而且一定是帽顶有三颗珠子表示最高荣誉的帽子。听到这里,薛华笑着说:“以前不知道这顶帽子有多崇高,只觉得戴这样帽子的人很少,后来才知道,这是一种很高的荣誉,我很感动。他们认可了我,把我当成他们的邻居,他们的亲人。”
(光明日报记者 王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