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拳一世界 体教创典范

27.08.2015  15:18

  推动太极拳项目进校园不难,难的是发动全校师生一起习练,而且把传统太极文化真正纳入到校园文化体系建设之中。济南育贤第二小学,在“向上教育”主题文化的打造中,便充分发挥太极教育的正能量,谱写了一篇“体教结合”的典范文章。

  育贤二小是如何发掘培育校园特色体育项目的?他们有哪些经验值得推广?且看本报记者的采访。

 

济南育贤二小进入记者的视野,还要从上个月结束的2015年全国武术太极拳公开赛呼和浩特站说起。第一次组队参加全国大赛的孩子们,喜获三金九银八铜的好成绩。能把传统太极拳项目作为校园体育品牌来打造,并且结出硕果,这肯定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采访后才释然,原来育贤二小的“太极乐章”奏得是这样美妙。

●良好开端

对于校园体育而言,可以作为特色开展的项目数不胜数。济南育贤二小起初开展得并不是太极拳,而是空手道项目。“说是开展空手道,实际上就是找了社会上的一个合作方,由他们派人到学校教几节课。”校长陈生如实地讲述起了八年之前的往事,他回忆称当时也算红火,而且还挂上了空手道训练基地的牌牌。

后来,济南市中区兴起了一股推广24式杨式太极拳、太极扇的风潮,并且吹进了校园。空手道和太极拳基本不搭,混在一起的可能性为零。面对这道选择题,济南育贤二小果断调整,选择了中国传统的太极项目。“学校发展是为学生成长服务的,小学教育要为学生一生奠定基础,太极拳是一项终身受益的体育运动,我们当时就想着让孩子练好太极拳,并且能把太极文化传承下去。”就这样,普及推广太极项目,陈校长一锤定音。

自2007年开始,陈校长开始动员全体教师和学生习练太极拳。从那时起,教师队伍每天早上都有30分钟的练拳时间,这个传统延续到了今天。同时,在1至6年级尝试开设太极拳课程,逐步走上了全校普及的道路。

走上正轨

对于育贤二小的太极推广而言,王晓东副校长不可不提。这个有着20多年太极习练经验的“太极高手”于2013年调任到学校,他的到来为学校的太极项目规范发展奠定了基础。

王晓东今年46岁,是位武术爱好者,2008年开始正式习练太极拳,虽然没有参加过任何级别的段位考试,但其太极拳造诣颇深。“刚到学校时最大感受就是传统文化氛围相当浓厚,书法和太极都已经蔚然成风了。”王晓东回忆称,教师队伍就是像当兵的出早操一样规矩,“每天早上都要打两遍拳,一遍太极扇,风雨无阻。”

作为一个太极练家子,王晓东被这种氛围深深地感染了,而且他下决心把自己的专长发挥出来。在校领导的支持下,在他的带动下,学校把习练项目从24式改成了37式,“37式是老架,更具有传统性。”自此,更改了新的套路后,首先要接轨的是玉贤二小的太极教师们,他们把每天早上的习练固定在了“打三遍37式”。

不仅如此,玉贤二小还开发了太极校本课程,把每周一节太极体育课贯彻到位。同时还成立了育贤太极拳社,今年六一,学校还组织策划了太极展演,“这项活动将成为学校的保留节目,每年六一都会举行。”王晓东说。

规范发展后,传统太极项目真正地在玉贤二小落地生根了。

辛苦训练

当每个人惊叹于蝴蝶的美丽时,谁能想到破茧时的痛苦;当大家惊羡于小队员们的骄人成绩时,谁能联想到平日训练的艰辛。然而,与辉煌的战绩相比,成功背后的付出才是更有价值的。

玉贤二小教务处主任王欢欢对记者讲述说,每天早上7点半到8点,中午12点半到1点半,下午4点到5点,都能看到王副校长带着太极拳社的孩子们辛苦训练的身影。日复一日,孩子们已经深深懂得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松,所以不论骄阳似火的夏日,还是寒气逼人的严冬,他们从不间断。

8月10日,记者在校园中见到了拳社的孩子们,烈日下,看着孩子们被汗水湿透的衣服,记者问他们:“这么训练不觉得苦吗?”孩子们显得很轻松,你一言我一语地说:“不断挑战自己、战胜自己挺有意思。”王之毅同学说到,“我有时累了,就对自己说坚持坚持,常常这样坚持,感觉自己真得越来越棒了。”

说起感谢,孩子们提得最多的是他们的教练王校长,“我们是零基础,过去从未练过太极拳,所以每一招每一式如何起怎样落王校长都要亲自教,有时候为了让大家做规范,他会不厌其烦地示范十几遍。”

一位队员告诉记者说,“跟王校长训练是一种享受,一旦开始就不愿停下。记得有一天下雨,王校长通知中午训练暂停,我们觉得心里空空的,像丢了东西,大家竟不由自主地来到训练场,干什么呢?干脆去喊王校长,大家来到校长办公室窗前齐声高喊:‘王校长!训练!王校长!训练!’

谈到这里孩子们竟然不约而同地站起来,弯下腰去给王校长深深地鞠躬,此时无声胜有声,静默里,多少感激无以言表!

一炮打响

玉贤二小的太极自萌芽到发展已经有8年时间,该如何检验孩子们的竞技水平呢?从未参加过任何大赛的他们今年选择了参加7月份的2015年全国武术太极拳公开赛呼和浩特站的赛事。陈生校长对记者说,之前徐州站的比赛他们也派老师去看过了,“老师回来说以我们孩子的水平参赛肯定能取得好成绩。”虽然陈校长认为成绩并不重要,但在他看来,辛勤苦练的太极学生需要一个高水平的展示舞台。

7月8日,王晓东带领精心挑选的11名队员到呼和浩特参赛。在这场大赛中,来自全国各地的太极高手纷纷登台。育贤二小的孩子们初生牛犊不怕虎,男生和40多岁的拳家pk太极鞭杆,毫无惧色,从容自如,气定神闲,最终小队员们以舒展又紧凑的招式和不争不抢不卑不亢的淡定征服了裁判,斩获两银两铜的佳绩。女生的短器械遇到了大姐姐们的长兵器,但枪有枪的霸气,棍有棍的灵动,一个“武”字两种演绎,最终夺得一金三银两铜。经过激烈角逐,全队喜获三金九银八铜的优异成绩。

首战告捷、剑气如虹。虽然多数孩子们练拳时间不长,而且是首次参加全国武术比赛,但他们以精湛的技艺和饱满的热情赢得了裁判和观众的好评,向全国武术界展示了育贤学子良好的精神面貌和健康的体魄。

师生受益

掌握并坚持一项体育技能,首先带给孩子的是健康体魄。这个道理任谁都知晓。育贤的太极特色项目推广在这方面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武芸宁小姑娘开学就该上初一了,这个五年级才开始真正练拳的孩子想当初是班里出名的“病秧子”。起初学校推广太极拳她还不太感兴趣,只是应付。正是她爸爸武峰的坚持让她成为了太极社团的一员,“不瞒您说,没练拳之前这孩子冬天感冒是家常便饭,练拳才开始半年没看出多大效果,但去年冬天效果就出来,竟然没有一次感冒,我和他妈妈为这事激动了一个冬天。”更令老武意外的是,闺女从来没参加过学校运动会,今年运动会800米竟然跑了个第一,“作为家长我们觉得没有比孩子身体更重要的了,所以很感谢学校开展这个太极项目。”

除了可爱的孩子,育贤二小的教师们也因常年坚持练拳受益,教务处主任王欢欢便是最好的例证。原来,王老师之前说话声音很小,有气无力的,讲课都很费劲,自从加入练拳队伍后,她的状态得到了大大改善。“很多教师的身体健康都成问题,正是因为加入了拳队,都像换了一个人,这对学校的教学来说起到了很积极的效用。”陈生校长如是说。

当然,对于孩子们来讲,练身体第一,对心智的磨练同样见效。这些幸运的孩子已经朦胧地意识到,他们不仅在修炼拳术,更是在修炼自己,坚韧、毅力、勤奋、挑战自己、团队精神……

精心培育

一个校园特色项目的打造,如果没有文化建设的支撑其生命力不会旺盛。深悟此道的陈生校长早早地就开始谋划了。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介绍一下育贤二小的另一项特色——书法。同太极拳一样,书法课也是全校推广普及的校本课程。之前我们提到的武芸宁小姑娘,她的书法造诣已经达到了十级,国际国内大赛都曾获奖。

书法和太极,一文一武,两项中国传统文化相得益彰。育贤二小的校园文化就这样确立发展起来。

陈生校长介绍说,2005年,学校构建起了以“弘进”为核心的价值观和“让每位教师都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进步”的办学理念体系,意在弘扬“时时进步,天天向上”的学校精神。2011年,学校又提出了“向上教育”的理念,着眼于构建师生主体共同发展的和谐校园,培育学生昂扬向上的气质。2014年学校进一步提炼出“一体双翼”的学校育人文化建设体系,努力构建师生健康快乐成长的“向上教育”主题文化。

十年磨一剑,今日把示君。十年的执着追寻,十年的辛苦经营,如今当记者和这些小队员们轻松交谈时,不经意中发现“弘进、向上、健康、快乐”这些学校努力倡导的教育符号,竟深深地影响着这些孩子,融入血液,化为气质,成为他们的精神底色……   

  记

在育贤二小采访,校长陈生的一句话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说他这个校长治校就是“一日三事”:上好课、练好拳、写好字。校长言简意赅的总结,把学校的教学特色显露无疑。

校园体育工作的开展,特色不可或缺。发展学校特色,不失为彰显学校办学价值可取之道。一个太极、一个书法,一文一武,育贤二小在发展特色教学中的探索可谓相当成功。

而且,育贤二小围绕太极拳项目打造真正形成了全校一盘棋的思路,这更是难能可贵的一点。比如说他们所依托的“三个梯队”,体育教师、班主任和家长,从缺少师资,到人人可当教练,这种创新措施是值得称赞的。

另外,现实中,很多学校的体育工作总是停留在面上,对体育项目内涵不够重视。育贤二小却能把体育教学真正和学校文化建设互相融合,相得益彰。

展望未来,陈生校长称他们还将设立校园太极项目课题,希望省、市有关部门能够给与支持和帮助,帮助他们继续挖掘丰富太极拳的教学内涵,让学校这一特色持久地特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