兖州创建10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区
3月1日,记者在济宁市兖州区小孟镇沙窝村见到了当地种粮大户仇汉华,他一边移栽生产路上的树苗,一边向记者介绍:“这块大田是兖州10万亩粮食绿色高产高效现代农业示范区其中的一块,区内4块百亩方田归拢成一块,生产过程全部采用机械化、智能化,全年实现亩产吨半粮没问题。”
兖州农业生产一直走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面对经济增速放缓、国内农业生产成本增加等多重影响,如何保证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区里规划建设10万亩粮食绿色高产高效现代农业示范区,引导家庭劳动力与家庭联产承包中的土地相分离,土地向规模经营流转、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和种粮大户流转,引进人才、引进资金、引进产业,走农业经营集约化、管理现代化的路子。
兖州区将大安、小孟、漕河三个镇的1200块百亩方田改造成适合大型农业机械作业的四方合一大方田,过去的机耕路全部退路换田,增加耕地面积2900亩,土地利用率提高10%,机耕路、排水沟、涵管桥等田间基础设施数量减少50%。同时,农田用电铺设VLV22地下电缆;实行节水灌溉,轮灌周期2—3天,比过去缩短3—5天;每万亩建设土壤墒情及地下水位监测站一处,科学制订灌溉计划。
示范区内实行了小麦玉米一体化栽培、宽幅精播等新型增产模式,播种、施肥、浇水、喷药等实行精准化、智能化管理。预计今年示范区小麦、玉米平均亩产分别达到600公斤和700公斤,核心示范区全年平均亩产基本达到吨半粮。
为推动示范区建设,该区以土地入股、转包、承包的形式促进土地向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截至目前,流转面积占该区耕地面积的48%,其中土地全部流转的村50个,涌现出100亩以上种粮大户169户,注册成立农民合作社505家、家庭农场65家,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