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早逝媳妇挑起重担 自掏腰包为公婆盖新房

06.01.2015  16:02
  



  记者 张庆举

  千万经典,孝义为先。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关乎华夏千秋大业。孝是一种感动心灵的力量,它穿越时空,让人久久不能释怀。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二十四孝中就有七个孝子的故事发生在临沂。

  在河东区八湖镇小新庄,84岁的两位老人在儿 媳妇 张金敏及其他几位兄弟姐妹的共同照顾下,精神矍烁、含饴弄孙,生活得幸福而又安逸。儿媳的悉心照料和体贴入微的关怀,让耄耋之年的公 公婆 婆在幸福之中颐养天年。

  替夫尽孝,这个儿媳很贴心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其中一本就叫“婆媳经”。而在市民张金敏的家中,她与婆婆的关系非但不像俗语所说的那样矛盾尖锐,反倒比亲生母女更为和睦。如今,84岁的公公婆婆在张金敏以及其他兄弟姐们的共同照顾下,生活得无忧无虑,日子也过得有滋有味。

  很多年前,张金敏的丈夫在家吃月饼,嘴里的月饼还没吃完,丈夫就把剩下的一个月饼给收了起来,看到这里,张金敏已经明白了丈夫的意思。“你放心吃吧!给爸妈的月饼我早就留出来。”听到妻子这么说,张金敏的丈夫才放心地继续吃月饼。“我家那位从小就孝顺,对他的父母好,对我父母也是一样,每次遇到好吃的东西都会首先想到我们的父母。”张金敏回忆说。

  八年前,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张金敏的丈夫早早地离开了人世。丈夫是家里的长子,去世后照顾公公婆婆的义务也就落到了长媳张金敏的身上。“以前孩子他爸在世的时候,每到逢年过节,我们再远也要回家,孩子他爸走了,我更要多陪陪老人,替孩儿他爸照顾好公婆。”据张金敏介绍,年轻的时候他们家条件不算太好,为了赶回去过年团聚,夫妻二人骑着自行车带着孩子从罗庄骑到河东老家,一路上孩子都被冻哭好几回。“大儿子走了,老人心里肯定不好受,我就要尽最大的努力去照顾老人,物质上要满足,精神上更要让他们高兴。”张金敏说。

  由于小孙子今年刚上幼儿园,每天需要张金敏接送上学,两位在河东区八湖镇小新庄老家生活的老人便成为张金敏最大的牵挂。“孙子这一辈的孩子,整个大家庭里只有他一个,公公婆婆把小重孙子视为掌上明珠和精神支柱,老人们几乎每天都在盼着能和他们的小重孙一起。”张金敏说,每个周末她都会带着小孙子去老家看望公公婆婆,天真可爱的孩子去了就会逗老爷爷老奶奶开心,这样,两位老人的生活也就不那么孤单了。

  自掏腰包 八旬公婆住上 新房

  今年,张金敏的公公婆婆都已经有84岁的高龄,身体因老慢支引发多种老年疾病,让公婆住上一套好房子的想法一直萦绕在张金敏心头。“公公婆婆以前住的房子只有43平方米大小,有一半还被隔开用来储物,实际居住面积也就20平米左右。每到夏天,老房子里非常潮湿,这样的环境对老人的健康非常不好。”张金敏说,老房子几乎每年都会进行修缮,但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今年年初,张金敏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把自家几十年的老房子进行了重新翻盖,三间宽敞明亮的大平房足有 120平方米的面积。房子建好之后,张金敏第一时间把两位老人接进了新房中。“儿媳妇儿让我住上大平房了……”每当老人遇到村里人的时候,都会告诉他们,自己的儿媳妇让他们住上了舒适的大平房。

  张金敏告诉记者,新建的三间大平房,完全是为了方便老人居住,“老人平时就喜欢晒太阳,因为这个,我在建房子的时候,特地在前面留出了空间,老人坐在院子里就能晒到太阳。多晒太阳,对他们的身体非常有益。”张金敏说,老人年纪大了,不愿到市里与子女们一起住,她和其他几位弟弟妹妹便打算给两位老人雇一位保姆,能够更好地照顾老人的起居,但这样的想法却被老人坚决拒绝了。

  “我们几个兄弟姐妹们商量了一下,想给老人请个保姆,但是老人们觉得整个村子里没有一个请保姆的,所以他们也不愿意请。”张金敏说,知道了老人的意思后大家也就不再强求,根据每个人的时间,基本上每天都会有子女去照顾老人,这样,也顺应了老人的心意。

  孝心擦火花 兄弟姐妹争相尽孝

  在张金敏的大家族中共有兄弟姐妹七个,一大家子其乐融融,每个人都在争相尽孝,别家攀比金钱,他家攀比孝顺,村子里,都说这家的孩子一个比一个孝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