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导向”引领现代农业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实现中国梦,基础在“三农”。“三农”工作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作为在中国农业版图上举足轻重的省份,山东一年来牢记总书记嘱托,以“三个导向”战略思想为引领,着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破解改革发展难题,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地该怎么种
以土地确权为撬动点
农业新型经营主体领跑全国
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农村劳动力持续大量向外转移,务农劳动力老龄化和农业兼业化副业化问题凸显。谁来种地?如何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山东有自己的答案。
深秋时节农事渐歇,袁江却还在忙活。这位菏泽市牡丹区小留村牡丹合作社的负责人,刚接到河北客商的电话,订购几百万元的油用牡丹种苗。
“总书记到菏泽视察牡丹产业后,合作社流转土地的面积扩大了一倍。”袁江说,小留村种油用牡丹始于2011年,由于发现了油用牡丹籽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和α—亚麻酸,原卫生部将其批准为新资源食品。2013年11月以来,合作社不仅把小留村的地基本流转过来,还在其他县搞起土地流转,种植面积达到5000亩。
油籽卖给菏泽牡丹产业化龙头企业——尧舜牡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每斤收购价12元。这样算下来,除去成本,仅前六年每年亩均纯利润就在八九千元,合作社社员中二三十人的年收入过百万。
一家一户种牡丹,效益却很少有这么高的。菏泽市牡丹产业化办公室副主任陈学湘说,油用牡丹喜中性土壤,ph值须在5.5—8.0之间;根部怕淹,地下水要深;土壤不能板结,深翻地应在半米以上。“所以,龙头企业、合作社才是主体,他们能较好地掌握技术。”
一头是种植,一头是产品。“牡丹成分形成的产品,每一个都可能是千亿元级的大市场。”尧舜公司总经理李浩说,总书记视察后,公司产品从籽油、茶扩展到了十几种。
还是这株牡丹,还是这方水土,却换了不同的种法和效益。这正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力量。
今年,山东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迅速,到8月份,像小留牡丹合作社这样的农民合作社已由9万家迅速发展到12万多家,基本覆盖全省农村。像尧舜公司这样的农业龙头企业达到9109家。
传统分散的一家一户农业种植模式,难以实现规模化经营。在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基础上,实现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置并行,是农村改革的又一重大创新。确权颁证,实现两权分置,山东走到了全国前列。
高青县民生蔬菜合作社搞土地流转好多年,原来村民签合同,只愿签两三年,每年合作社都有地被收回去。今年秋后,拿到证的群众放心大胆地把土地“租”给合作社,2500亩地很快易手,合作社负责人张卫刚还用承包经营权证质押贷了款,投资先进的设施,准备大干一场。
省农业厅厅长王金宝说,我省充分依靠农民自主协商,解决确权颁证中遇到的矛盾,在中央财政经费未到位情况下,省级财政垫付资金,鼓励各地采取“图解+实测”及其他简便易行的测绘方法。截至10月底,全省所有县(市、区)均已推开,有5.7万个村(社区)完成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占总数的76.5%。
“统计中的流转比例,我省不算很高,但我省创新托管服务模式,这也应算是规模化种植经营。”一位省领导在公开场合多次强调。
在郓城县张营镇张一村,近七成农民外出打工。村里的地还是家庭经营,却比原来种得更好。当地一家面粉龙头企业先前在多地推广优质强筋小麦,就是始终推不开,但今年张一村2000亩地被镇供销社托管后,全部种上这个品种。
“新品种有三大难:病害、倒伏、产量难提升,一家一户难以攻破。”省供销合作社理事会主任侯成君认为,虽然承包经营权没变,但供销社提供的全程社会化服务可以逐一攻破“三大难”,每亩地两季下来就可为农民节支增收500—900元。
由于社会化服务组织兴起,我省小麦、玉米实现了全程机械化,三分之一的大田作物统防统治,供销、邮政、农机三大系统托管农民土地达1000多万亩。
省委农工办副主任杨炳平说,农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家庭农场、新型职业农民,山东“四箭齐发”,实现土地经营规模化。同时,以农业社会化服务为依托,实现土地服务规模化。我省正在逐步构建起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地少水缺怎么解
科技是最好的“肥料”
转调是最好的“水土”
以占全国1%的水资源、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9%的粮食、13%的蔬菜。
这是山东的成绩,也是山东的瓶颈。
山东别无他途,必须以解决好地少水缺的资源环境约束为导向深入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和依靠农业科技进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在王淑芬的眼中,地少水缺的山东农业,科技是最好的“肥料”。
去年11月27日,总书记到省农科院视察。作为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蔬菜创新团队首席专家,王淑芬向总书记介绍了蔬菜科技。总书记说,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今年,王淑芬负责的科研团队,将科技应用放在了首位。
这个团队中的专家,来自全省各地的大学、农技站和寿光蔬菜集团公司,引领着全省蔬菜研发的前沿走向。
就是这种团队,破解了长期困扰农业的科研应用“两张皮”问题。“举例说,一棵黄瓜如何抗病虫害?以往研究土壤的专家侧重于土壤分析,研究根的侧重于根系。各说各话,但照样能发论文、评职称。如今,各家研究集中在一起,面向农民,综合实验,这样的技术,农民才喜欢。”
在山东,这样的省级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共有19个,从玉米、小麦到牛羊、生猪,再到鱼类、虾蟹,产学研一体化。省农业厅副厅长王登启说,这个模式发挥市场需求对技术创新最终鉴定作用,预计将辐射带动50个产业,带动农业增加值增长2%。
如果说王淑芬的团队折射的是农业科技体制之变,那么种粮大户马希勇的高产田,则是“转调”的另一个缩影。
在齐河县焦庙镇周庄村,马希勇流转了780亩田地种粮食。这片地位于齐河20万亩粮食高产创建核心区,深秋时节,麦地里绿油油一片。
今年又是个丰收年。夏天,小麦亩产近716公斤;秋天,玉米亩产830公斤,马希勇的地成了“吨半粮”田。
且看马希勇是如何种地的:县里统一免费供种、供肥。种地时,县、镇农技人员现场指导,统一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小麦采用宽幅精播、一喷三防等技术,玉米宽垄密植、三位一体施肥等良种良法增产。此外,镇上的建丰农机合作社为其提供深翻深松服务,费用他和财政各出一半。在这20万亩核心区内,县里的齐力新农业服务有限公司,统一进行飞防作业。
这块高产田,是全省高产创建的缩影——3年内,全省要建高产创建田2280万亩。去年山东粮食总产突破905亿斤大关,今年粮食实现“十二连增”已成定局。粮食生产进入高基数平台期,如何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省按照“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的原则,组织开展重大农业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
这块高产田,还是全省涉农投入“转调”的缩影——去年以来,省级农业财政专项资金由55项整合为24项,横纵两个方面打造涉农资金整合平台,并在莱芜开展试验。“多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由“撒芝麻盐”变为集中力量办大事。
这块高产田,更是全省科技服务“转调”的缩影——山东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技推广、动植物病疫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三位一体”的公共服务机构。山东省农科院院长万书波介绍,作为全省农业科技创新的龙头,省农科院拟面向全省启动实施“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腾飞行动,着力解决事关山东现代农业发展大局的粮食安全、资源环境约束等重大科技问题,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持续增收水平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王金宝认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主要是加快实现农业资源利用方式从粗放型向节约型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从数量型向数量质量并重型转变,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测土配方施肥、清洁农业生产等节约生产技术。
如何吃得又好又安全
根本在标准化
前提是规模化
关键是组织化
“北京市民明年只要在网上轻点鼠标,我们莘县的蔬菜就能直达餐桌了。”10月15日,刚一会面,莘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中心主任王宪刚就向记者报喜。
先是在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有了莘县蔬菜专销区,现在又抢占了直供蔬菜的先机,王宪刚说,莘县蔬菜可追溯体系功不可没:“只需要用手机扫描追溯标签上的二维码,就可以查到产销单位、名称、施肥、用药等环节的信息,北京人吃着放心。”
县里有一台农产品质量安全流动检测车,在全省是第一辆,经常到合作社抽检。当地电视台播放过这样一个新闻,莘县人至今记忆犹新:有个种韭菜的菜农违规私用了剧毒农药被举报,流动检测车去后,当场检测,当场公布结果,菜地被清理,人被行政拘留。
能不能在食品安全上给老百姓一个满意的交代,是对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今年6月,我省正式实施了《山东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规定》,规定填补了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相关政府规章的空白。自此,购买剧毒高毒农药必须出示身份证或其他证件,一些重点区域禁止销售使用剧毒高毒农药。
为“管”出好的农产品,山东正搭建全省统一的农产品和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平台,还健全从省到村5级监管队伍,聘用村级监管员9万多名,基本达到每村一名。
农产品安全是“管”出来的,更是“产”出来的。
毒生姜事件曾让不少人闻之色变。如今,在潍坊安丘市供销社领办的丽蕊果蔬种植合作社,使用氯化苦熏蒸土壤,生产生姜农药使用量减少50%以上,产量却提高了20%以上。
改良土壤,并非熏蒸土地这一种方法。
中国耕地面积不到全世界总量的10%,但化肥施用量接近世界总量的1/3。变“瘦”了的土地,难以结出优质的产品。山东在全国率先行动,于今年启动实施了耕地质量提升计划试点工作,今后将陆续开展土壤改良修复、农药残留治理、重金属污染修复、地膜污染防治、秸秆肥料化利用、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等六项工程,提升耕地地力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
丽蕊果蔬种植合作社位于安丘标准化生产基地,全国的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就发端于安丘,多项“安丘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目前,山东出口农产品检验检疫合格率连续15年居全国首位。今年8月,我省得到国家相关部门批复,在全国率先创建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省。
“一个标准、两个市场,以外促内、统筹发展”,出口食品农产品的引领效应,正带动国内食品质量安全提升,促进优质农产品由出口保障转向全民共享。
标准化得益于组织化。记者采访过程中,路过潍坊一家合作社开办的饭馆。与其他饭馆不同,这里还是菜店,卖的菜全部产自30公里外的昌乐县五图街道庵上湖村华安瓜菜合作社。买菜人、就餐者络绎不绝。
庵上湖村党支部书记赵继斌,是合作社负责人,他说,合作社采取入股和反租倒包的形式,流转周边6个村的土地6000多亩。“庵上湖”之所以成为金字招牌,是因为合作社将质量安全视为生命。合作社自营一家生产资料门市部,统一肥料、农药供应,不允许社员自己购买化肥农药。同时制定了积分考核机制,每次抽检农残抑制率在10%以下的,一次得12分。连续两次不合格,合作社给予退股处理。
“我的菜一斤要比市场均价贵3毛钱。”合作社社员赵华俊说。如今,合作社入社户数200多户,户年收入都在3.5万元以上。
优质优价的导向意义在山东越来越明显。目前,全省“三品一标”产品达到6100个,原料产地面积2752万亩。
省委农工办原副主任刘同理认为,农产品安全根本在于标准化,标准化前提是规模化,而规模化的关键是组织化。吃得好、吃得安全,就要基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和“转调”这两个问题的解决,“三个导向”环环相扣、紧密相关。(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