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高”下中国小麦格局如何演绎

11.09.2014  12:44

  从国家粮食局获悉,截至8月31日,河南、山东等11个小麦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新产小麦6984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2050万吨。至此,我国小麦呈现出“高价格、高收购量、高库存量”的三高的格局。
  在最近5年的小麦收购中,2010年和2013年同比减少,2011年、2012年、2014年同比增加,其中2014年收购量增加的比例高达41.5%。
  导致我国小麦收购量迅速增加的首要原因,是我国粮食最低收购价逐年提高超过市场价格,促使粮源向政策性收购企业流动。
  从2004年开始,我国采取了保护农民生产粮食积极性的、在粮食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自2008年起,逐年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到2014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提高到每市斤1.18元,比2006年(2004年、2005年没有实行小麦最低收购价)每市斤白小麦0.72元、红小麦和混合小麦0.69元,分别提高63.9%、71%。
  在今年新小麦上市前,我国南方最早上市的地区——湖北省襄阳市小麦的市场价格为1.10元。由于市场价格低于最低收购价,所以湖北省率先在全国于5月27日启动小麦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自此之后,小麦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在小麦主产区全面启动。从湖北省粮食局了解到,截至8月29日,全省各类粮食经营企业共收购新麦71.3亿斤,比去年同期多购18.8亿斤,增幅35.8%。
  在国内小麦市场价格低于最低收购价的同时,国际市场上的小麦市场价格也大大低于国内市场价格。
  新小麦上市前,美国小麦到我国口岸价格直线下降。5月8日,7月交货的美国2号软红冬小麦到我国口岸价格每吨2558元,到5月23日下降到2263元;至6月24日跌至2065元,7月2日更跌至1982元,7月14日跌至今年以来最低点1882元。
  在有利可图之下,今年国外小麦进入中国市场加速。今年前7个月我国共进口小麦2671456吨,同比增长56.61%。
  作为执行小麦最低收购价的主体,今年中储粮小麦收购量创新高。截至8月25日,中储粮累计托市收购小麦2534万吨,是去年同期的3倍。
  2013年收购粮食接近9000万吨的中储粮系统,在今年夏粮收购量大增,秋粮即将上市之际,仓容异常紧张。
  为了腾仓库,5月中旬以来,中储粮加大政策性粮食拍卖力度,截至8月中旬,3个月时间累计成交政策性粮食2998万吨,中储粮称10月底前销售3200万吨的目标有望提前完成。

  为了给新粮让路,中储粮不惜血本。尽管产销价格倒挂、新陈价差拉大,今年1—7月,中储粮力推中央储备粮轮换,亏损5.6亿元。截至7月底,旧粮轮出已经完成61%,新粮轮入完成43%,进度快于往年。
  尽管我国小麦最低收购价格一提再提,但是,农民种植小麦的并没有达到预期的面积。从2009年到2014年的6年间,占我国小麦总种植面积85%左右的冬小麦种植面积一直在下降。从2009年的同比增加0.36%,下降到2014年的-0.1%。
  小麦种植面积之所以年年下降,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民并没有完全得到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好处。
  国家虽然每年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但是,生产资料及劳动力成本价格也水涨船高。
  最低收购价是指农民将粮食卖到国家指定的粮食收储库点的价格。我国农户住居分散,地域面积大,而指定的粮食收储库点有限,加上粮食收购季节正是农村大忙季节,不少农民在家门口就将粮食卖出,每斤少的几分钱。
  综合各地情况看,种植小麦获得的收益十分有限。下面,我们以占我国小麦产量四分之一的河南省,以及南方的安徽省为例,来分析说明。
  7月22日,河南省地方经济社会调查队发布的对40个县(市、区)120个乡(镇)600个农户的小麦生产成本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农户今年种植每亩小麦的生产成本为583.7元,与上年580.5元相比基本持平。其中物资费用为238.6元,比上年减3.1%;生产服务支出155.5元,比上年增4.9%;人工成本189.6元,比上年增1.9%。
  今年,全省小麦平均亩产为410.5公斤,比上年增产了9.7公斤,同比增长2.4%。农民种植每亩小麦的收益是431.1元,比上年增加67.8元,同比增长18.7%,为2010年以来增收幅度最高的一年。
  另据安徽省价格成本调查机构对全省13个小麦主产区的调查显示,今年安徽省小麦每亩总成本为749.94元,比上年增加51.37元,增幅7.35%。成本上升的主要原因是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的上升,今年小麦亩均人工成本为180.56元,比上年上升近20%,土地成本为180.29元,较上年上升了15.31元,涨幅9.3%。
  今年小麦每亩净利润为322.13元,较上年增加135.4元,增幅72.51%,每亩现金收益655.52元,较上年增加175.44元,增幅36.54%。每50公斤小麦净利润和现金收益分别为34.12元和69.44元,分别较上年提高43.24%和13.39%。

 无论是小麦种植水平较高的河南省,还是一般的安徽省,农民辛辛苦苦七八个月,种植一亩小麦的收入不及外出打工一个月收入的(2013年我国农民工人均月收入为2609元)五分之一。
  运用最低收购价政策调动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作为阶段性政策起到了的作用。这个政策的最大好处,就是在粮食市场价格处于较低水平时,起到了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的作用。但是,当粮食市场价格上升到一定水平的时候,就不太“灵验”了。
  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开放的粮食市场,粮食经营主体多元化,购销市场多渠道。稳定、调剂粮食市场主要靠各级政府储备粮。保持一定数量的粮食储备,就可以调剂丰歉、余缺,保证国内粮食市场的稳定。当市场粮价过高时,国家可以通过抛售储备粮平抑粮价,当市场粮价过低时,国家可以通过收购储备粮,提振粮价。
  粮食最低收购价最大一个“硬伤”,就是其定价机制不适应市场机制。粮食最低收购价的价格是逐年上升的,一年比一年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商品的市场价格都是围绕价值波动的。没有任何一种商品的市场价格是只升不降,或者只降不升的。粮食作为特殊商品,也同样具有一般商品的基本属性。因此,粮食价格也应由遵循市场规律。
  根据粮食作为特殊商品的特性,世界各国都采取了适应市场经济,又区别对待的政策。比较各国的成功经验,目标价格是可行的选择。目前,我国已经在棉花、大豆两个品种上开始试点。虽然在初始阶段,但各方反应良好。
  目标价格的最大好处,就是综合市场供求状况,适时调整对农政策。如果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国家即对种粮农民实施补贴;如市场价格较大幅度高于粮食目标价格,则采取适度加大储备粮投放、扩大进口规模等手段,调控市场供求,平抑价格。这种方式不但操作简便,且不会造成市场价格的失真,能更有效地发挥市场机制自行配置资源的作用,同时能够通过政府补贴,保证农民稳定、合理的收益,从而保证粮食生产的稳定。
  推行粮食目标价格,要把好“三关”。
  要把好“定价关”。目标价格是粮食生产的“风向标”,定价的适当与否,直接决定了农民生产粮食积极性的高低,国家财政的承受程度。在确定目标价格的时候,要充分考虑粮食的生产成本、合理利润、国家财力的承受程度,以及国际市场粮食价格的变化情况。只有在农民认为种植粮食的经济效益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时,目标价格才有吸引力。为此,国家要成立有农业、粮食、物价、财政等部门的专业人员组成的专班,在每年粮食播种季节前,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及时制定并发布当年的粮食目标价格,引导粮食生产发展。

  要把好“补贴关”。当新粮上市市场价格高于目标价格时,农民可以按照市场价格随行入市出售粮食;当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就要按照目标价格给种粮农民补贴差价。
  给种粮农民目标价格补贴,有两种方式选择。一是按照种植面积和产量给予补贴,二是按照商品量给以补贴。两种补贴各有利弊,有关方面应深入研究,拿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
  无论选取何种方案,一定要废除现在实行的粮食补贴、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均贫富”的办法,就是不论种植什么作物,都按照承包地平均给予补贴的办法。只有种植粮食,或者出售商品粮的农户给予补贴。不种植粮食的农户,就不能得到补贴。
  当数量市场价格上升到一定幅度时,则应向城乡低收入群体进行适当的价格补贴。
  把好“收购关”。实现目标价格后,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大对市场的监控和调剂力度。要引导国有粮食企业发挥主渠道作用,多渠道积极参与收购。当市场粮价过低时,各级粮食储备企业要采取轮入等办法收购;当市场粮价过高时,各级储备企业要抛售储备粮平抑粮价。对多渠道企业,可以采取以奖代补的政策。对积极参与市场收购的企业,在储备粮承储、贷款贴息等方面予以倾斜。要鼓励民间储粮,保持合理的社会粮食储备。同时,要适度保持粮食进出口,严厉打击走私行为,保持我国粮食市场稳定。

 

(来源:山东三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