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科院召开会议研讨产业转型升级
2016年11月29日,由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主办的“‘中国制造 2025 ’战略下的上海产业转型升级”研讨会在上海社科院世经所召开。会议邀请了沪上高校、长三角兄弟智库的专家、制造业和新兴服务业领先企业的若干企业家作为研讨会嘉宾,从理论研究、政策研究和市场实践等多个视角展对上海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与推进产业结构转型的问题展开研讨。
会上,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权衡研究员指出上海转型升级的重点是产业转型升级。近年上海经济发展转型的一个表象特征是经济增长速度放慢,这不仅是上海经济面临的问题,而是整个全国经济增长面临的严峻挑战。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如何保持一个稳定的增长速度对上海的经济竞争力发展非常重要。
与会专家的主要观点包括如下四个方面:
首先,专家指出工业 4.0 背景下上海制造业面临的三方面困境。( 1 )对“上海制造”做大做强的战略过分重视产业链的前向延伸,忽视了打造产业价值链高附加值环节的“高地建设”的持续投入。( 2 )对产业链后端的中小制造企业扶持不够;服务于先进制造稳定的产业工人队伍还没有形成。( 3 )服务于制造创新的知识储备与共性集成的技术体系尚需建立;未能重视和及时跟踪当前全球制造业创新空间需求的转型。
其次,客观认识上海和长三角地区的制造业的相对低速增长,充分重视制造业领域内部新业态的发展。上海近年的制造业下滑与上海经济过分依赖国有企业、海派文化中创业意识不足等因素有关。学者提出需要从源头上寻找制约上海创新环境的不利因素以及改善企业创新文化环境,加大对于不同类型企业的创新鼓励政策的透明度。
第三,上海的全球城市功能与创新空间塑造之间存在协同互动关系。上海全球城市建设对标全球领先的科创中心还有较大的落差,未来围绕高水平的科创中心功能建设目标,城市规划战略的改进方向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注重创新城区建设,重视创新功能与城市综合功能的空间融合,从园区阶段向城市综合功能开放性的城区阶段转变;二是发挥支柱性创新机构如高校等在城市区域发展中的关键性作用;三是以创新城区建设带动城市更新。
第四,新兴服务业态的发展在上海仍然面临制度约束。学者提出,在上海已经启动的“双区联动”的机制下,探索服务经济业态创新便利化的制度安排对激发服务市场内在活力有特殊意义,相关政策建议包括打破新兴服务业态监管制度中的多头管理格局;推进服务跨境交付与结算的审批流程简化;探索新兴服务业领域中小企业与个人创业团队的商事管理便利化和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的便利化。
作为兄弟省市的智库,宁波发展改革研究院专家对宁波作为“中国制造 2025 战略”首批试点城市的制造业创新规划作了全面的介绍,来自生物制造产业和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的企业家也对上海对创业环境与其他城市作了比较,引发了与会嘉宾的广泛讨论。
主讲和评论此次会议的主要专家包括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权衡研究员、副所长胡晓鹏研究员、应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李伟研究员、上海商务发展研究中心的刘迪玲副主任、世界经济研究所金芳研究员、黄烨菁研究员、沈玉良研究员,苏宁博士、周大鹏博士和城市与人口研究所的林兰博士等。
会议受到沪上财经媒体的关注,相关专家接受了上海《东方财经》的财经热点栏目的采访,起到了较好的社会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