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己所能为山东文化事业锦上添花——记徐国卫和他的山东中国文学艺术博物馆

18.08.2016  14:03
在山东收藏界,徐国卫是一个知名度很高的人,业内人士都知道,他是一位收藏大家,收藏圈里40多岁的他还算年轻,却慧眼独具,成就颇丰,手里拥有一大批珍贵藏品;在泉城济南,山东中国文学艺术博物馆是一个很热闹的地方,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且多是满怀惊叹而归。

      山东中国文学艺术博物馆“老舍专题”展区。     本报记者 范隆 摄

  (联合日报孙昕2016年8月15日报道)在山东收藏界,徐国卫是一个知名度很高的人,业内人士都知道,他是一位收藏大家,收藏圈里40多岁的他还算年轻,却慧眼独具,成就颇丰,手里拥有一大批珍贵藏品;在泉城济南,山东中国文学艺术博物馆是一个很热闹的地方,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且多是满怀惊叹而归。这座被誉为“民办博物馆翘楚”的公益类博物馆,馆长就是徐国卫,馆藏则是他一件件积累起来、数量庞大的宝贝。20多年的付出,徐国卫又做成了一件大事,他用自己的努力和智慧,为山东的文化事业锦上添花,也树起了一个成功收藏家的典范。

  初识徐国卫是在“迎接中国致公党成立九十周年书画展暨山东致公书画院艺术活动中心揭牌仪式”上,他是书画院副院长,主持开幕式,沉稳儒雅的谦谦君子形象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后来在济南市政协全委会议上,他一气提了4件与文化相关的提案,再次引起了记者的关注。之后,就是不断地听到他的消息:创办了山东中国文学艺术博物馆、创建了《聚雅》杂志、举办了辉煌历程·历史赞歌——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文艺资料展,在多个艺术讲座上的良好反响……当然,最引以为豪的当属博物馆的创建了。

  2015年底开馆的山东中国文学艺术博物馆,由文学巨匠老舍之子、中国现代文学馆前馆长舒乙先生和山东省作协主席张炜担任名誉馆长,舒乙题写馆名,20余位全国各界文化名家担任顾问。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位于泉城西部济南报业大厦3楼,它像一个文化“聚宝盆”,聚集着丰富的宝藏。中国历代书法篆刻、元明清至现代绘画作品、中国早期油画、中国近现代名人墨迹、中国近现代建筑图纸、中国近现代美术史料、中国新文学版本、新中国重要文化史料档案及老舍手迹文献等都在其中,分设“中国书法博物馆”“中国近现代油画珍品博物馆”“近现代名家手记、版本博物馆”和“老舍手迹、资料专区”等几个展馆,藏品中有着众多的精品。

  博物馆施工期间舒乙来到现场考察

  馆藏近现代画家岳祥书于1931年所绘的《桥头》,被认为是目前已发现的山东地区最早的西画作品; 其他300多件中国早期油画藏品,几乎囊括了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李超士等我国早期西画研究元老级人物的画作,质量、数量都在业内首屈一指,到目前,国内还尚未有如此系统的展示,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空白;一百多件老舍的珍贵手稿和札记,记录着老舍先生对文学艺术研究的宝贵成果,或寄托着先生对祖国及亲朋的深厚情感,有些在此之前连家人都没见过;在馆内,记者还看到了济南老火车站的原设计图纸,图上的建筑从整体到细部都描绘得非常精细,钟楼、候车大厅、售票大厅及其辅助用房都有,钟楼的大钟、圆顶、窗户和候车大厅的门、窗、立柱等都一一呈现,就连窗户上和立柱上的装饰线条也都非常清晰。

  徐国卫的收藏是从20多年前开始的,最初只是邮票,后来又开始收集书法、油画、国画作品等等,不断扩大、不断积累、不断丰富。在收藏中,徐国卫很有自己的眼光,不喜欢跟风,善打“提前量”,很多是大家还想不到收藏的时候他就开始搜集了,等别人都看好时,价格看涨时,他已转到了其他门类。“这是一种感觉,也是长期从事这个行业而具有的感悟。

  十多年前,他开始涉猎名人手迹的收藏,那时候价格便宜,而且有很多宝物没有被人们所认识,在一次收藏徐悲鸿画作的时候,他意外发现了徐悲鸿的十几封信件,欣喜不已,毫不犹豫地一并收下。回到家中,他开始阅读这些信件,从中清晰地感觉到了这位艺术大师如普通人般的丰富情感。意外的收获让他发现了又一个新领域,从此一发不可收,迷恋上搜集名人手迹,甚至跑到全国各地寻求,每收藏一件,又立马埋头研究, 不分昼夜,虽然辛苦却乐此不疲。至今为止,他已拥有老舍信札一百多件、茅盾的二百余件、郭沫若的六七十件。张爱玲、胡适、梁实秋、林语堂、钱穆、周作人等人的信札、手迹、草稿、书刊在他这里都有,这在收藏界可说是独树一帜。

  徐国卫在收藏时,出手大方,只要他觉得好的东西即便没钱也要借钱买下。“向亲戚、朋友借钱,到现在我还欠着很多收藏朋友的钱。”他说。在他看来,收藏不能斤斤计较,不能只想着能不能升值,那就缺乏了乐趣,也不是收藏的目的所在。收藏最重要的是收藏历史,收藏文化。而且,“别人不看重的,不一定没有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过去10年20年以后,当时看不出来的价值就可能无限大了。”他坚持着自己的价值观。而且,之所以不惜代价,有时也是出于保护的目的,要先把文物保护下来,以免损毁或散佚。这是发自内心地对齐鲁文化的一种热爱,即使负债累累,他也无怨无悔。

  《非洲风情》 潘玉良作 山东中国文学艺术博物馆藏

  徐国卫是一位有着十几年党龄的致公党员,还是一位政协委员,拥有这些身份,更增添了他的责任感。他坦言:“最初做文化主要是为了盈利,后来就上升了一个高度,保护文化,从单纯的收藏慢慢转变成了自觉研究、传播和保护。”强烈的履职意识,也促使他关心民生,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政议政,每年他都有几份提案提出来,其中不少是在对藏品的研究中,发现、思考后提出的。他的泉水游泳池建设、老舍旧居保护等提案,都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和落实,有关城市建设的旧村文化保护建议,被作为书面发言,纳入政协全委会议材料。“我觉得政协委员也没有白当。”他笑言。

  徐国卫常被邀请参加学术研讨、做公益性讲座,只要时间安排得开他都不推辞,山东文化讲坛、海右讲坛、黄河口讲坛,还有一些高校、企业,他做过很多讲座。“占用了不少时间,但我乐意去做,这是在传播知识、传播文化。”他还是山东财经大学的客座教授,给学生们讲解中国画的辨伪与鉴赏,这也是奉献,“一周4节课,讲的都是我干的事儿,是对自己多年积聚的知识的总结。在一个更广泛层面上,宣传文化艺术,宣传收藏的真正目的。

  徐国卫还投入很多的精力物力,创办了中文图书网。“运用‘互联网+’的思维,为喜欢文化的人创造了一个免费的交流平台,就像淘宝一样,可以在上面‘淘’文化,坐在家里也能玩转收藏。”中文图书网上的开店、交易,全部免费,且都有保障,还可以阅读很多收藏资讯和文史资料,不设门槛,不出家门随时就可以发布、交流。“这是我为大家提供服务的一个很重要的平台。”徐国卫介绍。在这方面他的做法也是走在了前列,2011年开始筹备,2014年1月1日正式上线。“我们要比同类网站早建了一两年。

  “集邮、收藏,做文化产业都是我的爱好,能把自己喜欢的事情干成工作、做成事业是一件幸福的事,我觉得我是一个挺幸福的人。”徐国卫很高兴自己走上了文化路,很满意付出之后所取得的成绩,他要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而且要走得更远,走得更好。目前徐国卫又在筹备成立理事会,集合大家的力量,做成更大的事业。展望未来,他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