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日照市经济运行稳中有进 下行压力依然较大

12.02.2015  12:50

  2014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形势,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一个率先、五个日照”的奋斗目标,抢抓“蓝红金”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机遇,全力抓改革、稳增长、调结构、强蓝区、优生态、惠民生、保稳定,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稳中有进、稳中见优。在新常态下,呈现出增长平稳、结构优化、质量提升、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
  一、2014年国民经济运行稳中有进
  全市上下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国民经济在稳增长、促转调中实现率先创新优质发展,呈现出许多新变化、新特点。
  (一)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初步核算,2014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11.8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0%,增速比全国高2.6个百分点,比全省高1.3个百分点,居全省17市第三位。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10.1%,上半年增长10.0%,前三季度增长1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39.34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811.39亿元,增长9.6%;第三产业增加值660.64亿元,增长12.0%,服务业增速居全省第一位。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年人均生产总值56349元,比上年增长9.3%,按2014年均汇率计算达到9173美元。
  一是农业生产总体平稳。全市各级不断加大惠农兴农支持力度,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整体效益不断提升。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42.0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2%。粮食播种面积243.9万亩,粮食总产100.17万吨,连续10年超一百万吨,亩产410.69公斤,增长0.1%。莒县阎庄镇承担的袁隆平院士超级稻高产攻关项目亩产达到968.37公斤,创我国杂交水稻最高纬度亩产新纪录。全年猪出栏206.8万头,增长2.2%;羊出栏85.4万只,增长4.1%;牛出栏7.63万头,增长0.6%。全年肉类产量21.07万吨,下降0.4%;奶类产量2.46万吨,增长12.8%;蛋类产量11.8万吨,下降3.7%;水产品产量58.44万吨,增长3.2%。
  二是工业经济稳中有升。年末产值超过100亿元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7家,比上年增加2家。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709.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9%,增速比全国、全省高2.6和1.3个百分点,比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回升0.4和0.5个百分点。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实现增加值272.0亿元,增长17.7%;重工业实现增加值437.2亿元,增长5.3%。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18.0%,股份制企业增长13.9%,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8.9%。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9.0%,制造业增长11.9%,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下降7.6%。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97.01%,实现出口交货值269.2亿元,增长12.6%。
  三是服务业保持较快发展。全年服务业实现增加值660.64亿元,比上年增长12.0%,增速比全国和全省快3.9和3.1个百分点,在全省17市中继续保持第一位。消费市场方面,全市共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35.98亿元,增长12.6%,增速与前三季度持平。交通运输方面,全年公路客运周转量下降1.3%,降幅比全省低0.6个百分点;公路货运周转量增长4.6%,比全省高0.7个百分点。地方海上客运周转量、货运周转量分别增长198.5%和12.6%。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分别增长11.1%和19.4%,比前三季度提高1.6和0.2个百分点。金融市场方面,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本外币合计1921.49亿元,比年初增加141.42亿元,增长7.9%;各项贷款余额本外币合计1887.57亿元,比年初增加398.12亿元,增长26.7%,增速居全省第一位。全市信用总量2977.42亿元,比年初增加205.43亿元。
  (二)转方式调结构取得新成效。全市上下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引领新常态,把经济工作的着力点放到转方式调结构上来,加大深化改革和结构调整力度,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
  一是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全市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8.7:52.3:39.0调整为8.6:50.4:41.0,服务业比重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43.2%。全市实现蓝色经济增加值770.47亿元,增长13.0%,占全市GDP的比重达47.8%,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759.93亿元,增长12.5%,占GDP的比重达到47.1%,比上半年提高0.3个百分点。
  二是工业结构优化调整。全年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3.6%,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全年完成产值521.72亿元,增长12.7%,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8.4%,超过钢铁行业3.1个百分点,在2013年产值总量首次超过钢铁行业的基础上,领先优势扩大2.8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68家,预计实现工业总产值520亿元,增长18.5%,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8.5%,比年初提高0.5个百分点。全年钢铁、石化、水泥、电力等六大高耗能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015.52亿元,下降2.8%。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品产量全面增长,高耗能产品产量明显下降,工业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调整。其中,全年生产速载货汽车90.9万辆、汽车发动机75.8万台、自动变速箱107.2万台、环境污染防治专用设备1.36万台(套),分别增长17.4%、4.6%、41.4%、6.4%;粗钢产量1241.3万吨、水泥产量1171.5万吨、纸浆产量175.5万吨,分别下降2.1%、9.2%、1.2%。
  三是投资结构明显改善。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34.75亿元,增长15.5%,增速比1-10月和1-11月回升0.1和0.2个百分点。一、二、三产业投资之比为1.7:41.0:57.3,第三产业投资比重比上年提升1.1个百分点;完成改建和技术改造投资285.81亿元,增长6.8%;完成高新技术产业投资81.82亿元,增长14.5%;完成装备制造业投资97.13亿元,增长39.0%,投资结构明显改善。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91.93亿元,同比增长27.6%;亿元以上投资项目321个,完成投资549.98亿元,增长31.1%;在建项目投资总规模1925.41亿元,增长14.8%。
  四是外贸结构发生转变。全市进出口总额347.6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2%,增速比全省高1.2个百分点。其中,出口47.9亿美元,增长23.5%,增速比前三季度加快1.2个百分点,且高于出口20.7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二位;进口299.8亿美元,增长2.8%。从出口商品结构看,初级产品出口10.3亿美元,比上年下降2.8%;工业制品出口37.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3.5%,占出口额的比重达到78.5%,比上年提高5.8个百分点。
  (三)经济发展质量明显提升。
  一是工业效益平稳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875.73亿元,比上年增长9.2%;实现利润83.74亿元,增长9.3%,其中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29.31亿元,增长16.0%;实现利税122.49亿元,增长0.5%。盈利大户增长较快。利润前20名企业共实现利润67.15亿元,增长45.1%;利税过千万元的企业达到158家,比上年增加12家,实现利税122.84亿元,增长7.2%。
  二是财税实力稳步提升。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11.07亿元,比上年增长11.0%;税收收入87.71亿元,增长15.8%,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为79%,比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主体税种占税收收入的比重为68.4%,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为6.89%,比上年提高0.22个百分点。国税收入527.01亿元(含海关代征税),增长0.02%,其中国内税收85.5亿元,增长10.6%,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地税收入75.09亿元,增长13.6%。其中,税收收入70.41亿元,增长14.2%,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
  三是自然环境得到保护。深入推进生态日照建设,全年市区空气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可吸入细颗粒物(PM2.5)浓度平均值分别为0.032毫克/立方米、0.036毫克/立方米、0.111毫克/立方米、0.059毫克/立方米,分别位居全省第三、第二、第四、第三位,同比分别改善15.8%、10.0%、7.5%、10.6%。全年空气质量达到“蓝天白云、繁星闪烁”的天数283天,列全省第四位。市区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近岸海域水质功能区达标率100%。
  (四)坚持以人为本,民生状况持续改善。
  一是物价水平总体平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8%,比全国和全省分别低0.2和0.1个百分点,比上年回落0.3个百分点。八大类消费品“五升三降”。其中,食品、衣着、居住、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分别上涨3.8%、3.0%、1.2%、0.9%、0.8%;烟酒、家庭用品及维修服务、交通和通信类价格分别下降2.5%、0.9%、0.8%。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下降4.9%,降幅比上年扩大2.4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5.2%,比上年扩大3.5个百分点。
  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平稳增长。根据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540元,比上年增长9.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9%。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7425元,增长9.6%;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635元,增长11.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8%。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948元,增长11.9%。
  三是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全市城镇新增就业5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17万人,困难群体再就业0.16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76万人。累计实施各类培训2.59万人次。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2.01%,低于省年度控制目标1.49个百分点。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放在就业工作的首位,高校毕业生实名登记率和就业服务覆盖率均为100%,实名登记就业率94.8%。
  二、当前经济发展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
  当前全市经济运行总体良好,但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压力仍然较大。
  (一)宏观经济环境对日照经济发展制约作用加大。目前,国际、国内经济大环境复杂多变,局部地区地缘政治持续紧张,发展中的不可预测因素仍然较多。国际经济复苏缓慢,欧盟部分国家经济发展出现停滞甚至负增长,部分发展中国家增长回落、动力不足。以原油和矿石等为代表的大宗原材料价格大幅度回落,人民币汇率波动加剧,金融市场风险增大。全球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将逐渐传导至国内,对与国际市场联系较为紧密的日照市来讲,外部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加大。
  (二)工业发展仍面临较大压力。一是市场价格持续走低。2014年,全市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4.9%,降幅比上年扩大2.4个百分点,工业产品的销售压力加大,对全市工业生产的积极性将造成一定打击。相对于全国和全省,全市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幅度更大,全市工业产品的品种结构亟待改善,市场竞争力需尽快增强。二是企业经营面临的困难较多。当前经济走弱,银行风险控制更加严格,工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从传统渠道借款难度越来越大,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未根本缓解。同时,部分企业面临用工难、用地难等要素约束,以及人力成本不断上升等因素,生产成本增长较快。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利税增速比上年分别回落2.9、8.7和10.9个百分点,部分工业企业经营压力加大。三是从环境制约因素看,新投产项目污染物新增量较大,资源、环境、交通、能源等约束日益增强,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压力较大。
      (三)房地产市场不确定性较大。当前,全国房地产市场各项供求关系和价格因素正在进行新一轮调整,尤其是三、四线城市住房供求关系在短期内变化较大,对相关领域生产、投资和消费的影响加大。一是商品房销售增幅持续回落。2014年,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别增长144.1%、9.3%和13.9%,到全年下降7.8%,商品房销售额下降10.6%。二是相关消费类产品销售下降。全年限额以上企业建筑及装潢材料类零售额下降3.7%,增幅比上年回落41.6个百分点;家用电器商品零售额增长1.9%,增幅回落    34.4 个百分点;五金电料类零售额下降24.3%,回落56.4个百分点。
  (四)对外贸易形势严峻。受大宗商品国际价格下滑、国内市场需求不足、流动资金趋紧、关税调整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全市对外贸易增速回落,特别是矿石、粮油、煤炭等大总商品进口量明显减少,进口出现持续、大幅回落。2014年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进出口总值分别增长31.9%、29.9%和19.1%,全年增长5.2%,增速回落至个位数。9月份以来,全市各月份进口总值同比分别下降7.6%、20.1%、49.8%和49.2%。当前,全市的进口贸易中,大宗商品的批发业务占主导地位,对外贸易的回落,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全市批发业发展,同时也减少了对外贸易商在金融机构的贸易融资数量,对全市经济产生较大影响。
  三、引领新常态抢抓新机遇实现新发展
  当前,日照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结构调整也出现一些积极变化。但在国际经济复苏放缓、国内经济发展下行和新增长动力尚在形成的背景下,短期内经济发展面临的压力难有明显改观,部分企业面临较多生产经营困难的状况仍将持续,全市经济发展仍面临不少挑战。但也要看到,随着“蓝红金”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以及日照钢铁精品基地和青日连铁路等重大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推进,全市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仍然存在。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又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更是日照市抢抓新机遇实施新作为实现新发展的重要一年,加快发展意义重大。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变化,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等各项政策措施,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加强和改善民生,促进全市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一)强化机遇意识,全面加快发展进程。当前,全市经济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从宏观环境看,中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必将为全市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环境。从发展战略看,日照既有“蓝”、“红”、“金”发展战略,又被列为“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规划中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城市,发展路径更加明确。从重大基础项目看,日照精品钢基地、日照机场、青日连铁路等一批重大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加快推进,瓦日铁路建成通车,港口规划布局调整获得批复,全市发展基础更加坚实。从日照优势看,全市蓝色经济、海洋经济加快发展,民营经济活力不断增强,临港产业集群效应快速显现,港口价值产业链不断延伸,自然环境和区位优势得天独厚。这些都为日照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二)增强工业发展活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地级日照市建立25年来,全市在“工业强市”战略带动下,综合实力发生巨大变化。当前,全市仍处在工业发展的中期阶段,工业对全市经济发展仍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要坚定不移地大力发展工业经济,以临港工业为依托,以产业链为抓手,不断膨胀工业规模、拉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竞争力。要按照“一行业一对策”的思路,逐个行业研究发展对策,推动核心产业集群发展壮大,提升工业企业竞争力和发展活力。要不断完善对具有发展潜力中小微企业的筛选机制,特别是要促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增长点培植和中小企业加快发展,扭转全市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少,发展后劲不足的被动局面。
  (三)加快发展服务业,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加快发展服务业不仅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也是最大限度保护生态环境,增加就业和居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全市服务业保持较快发展,占GDP的比重不断提升。但与全国、全省及部分市相比,服务业发展层次还比较低,总量和实力还有较大差距。要树立临港大服务业观念,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港口优势、区位优势和环境优势,大力发展临港现代服务业,特别是金融保险、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资本、技术密集型服务业,推动港口经济转型升级。要在做大工业的基础上,全力做好服务业的配套衔接工作,充分挖掘加快临港工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优势和潜力,提高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度,增强日照现代物流、金融保险、贸易、中介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优势,拓展旅游、商业、会展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空间。支持企业剥离非主营业务,加快培育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
  (四)适应经济新常态,全面深化改革。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全市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既要以“平常心”对待经济增速,又要以“上进心”求质量效益,通过改革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审批制度改革,向市场、向社会放权,真正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激发社会投资和创业热情,增强市场主体发展信心。要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全面落实“营改增”、财政增信优惠贷款政策,最大限度的激活和释放微观主体活力。要立足日照实际探索改革举措,创新政府管理模式,增强城市承载能力,构建市县一体大交通格局,加快民营经济、优势产业发展,凝聚发展共识与合力。要积极引进来,走出去。一方面招引具有带动作用的龙头项目、战略新兴产业项目,发挥这些项目的引领作用。另一方面要鼓励日照企业积极走出去,开展境外投资,参与国际竞争,提升本土企业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