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儿女身上的抗战故事:不到20岁就扛枪打鬼子

31.08.2015  13:05

  今年91岁高龄的王庆林是济钢的离休干部,老人年轻时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获得多项军功。卢沟桥事变后,1937年底,济南、泰安相继沦陷。1938年1月1日,张北华、远静沧等10人在泰西夏张镇举行抗日武装起义,并与其他数支部队汇合,成立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王庆林的老家就在夏张,回忆当年的一幕幕,老人仍感慨不已。

   年少时家境殷实父亲是地下党员

  “七七事变发生时,我13岁,上高小,才上了几个月,学校就停课了。”王庆林回忆,当时学校有位老师叫吴润斋,给学生们讲三民主义,讲共产党,学生们猜吴老师是地下党员。学校停课后,王庆林有一次在村里碰到吴老师,吴老师此时已不再教学,而是扛枪背刀参加了游击队。也许,从这时起,年少的王庆林心里就埋下了革命的种子。

  王庆林的老家在泰安夏张镇大西牛村,这里与肥城交界,抗日战争时期隶属泰西地区。他自幼家境殷实,父亲王凤池在解放前当过大西牛村村长,早年参加地下党,也是大西牛村第一任中共党支部书记。“过去家庭条件好可以买枪,留着看家护院,当时我家有一支钢枪,枪栓上有个钩子,起初不知道是啥枪,后来才知道这叫大金钩,是俄罗斯造的。”王庆林说,“我二舅李允昌1933年入党,抗战时参加了游击队,1938年春节,他来到我家,我父亲就把钢枪给了他,说留着打鬼子用。当时家里有两袋子弹,他拿走一袋,过了几个月,我爹叫我把另外一袋子弹扎在腰里,也送了过去。”

   小鬼子无恶不作跑进村侮辱妇女

  抗战发生时,王庆林参加了儿童团,平时站岗、放哨、送信。1942年前后,抗战形势变得比较紧张,日本鬼子也愈加疯狂,无恶不作。“6月的一天,刚吃完午饭,村里妇女都在树底下纳鞋底,从我们庄东头,突然来了十几个鬼子。我家里有个姑姑,那年也就15岁上下,鬼子正从东边来,她没法回家,就跑到了我家里,结果鬼子也跟着进了家。追进堂屋里,鬼子一只手抓住姑姑拿着鞋底子的手,另外一只手抓着枪,就想侮辱她。”王庆林说。

  王庆林的母亲想扒开鬼子的手,结果被一脚踢开。这时,姑姑另一只手还攥着纳鞋底的大针,朝鬼子抓枪的手就扎下去,小鬼子疼得哇哇叫。“鬼子一叫唤一松手,我姑姑就跑到了东堂屋,东堂屋是爷爷奶奶住的屋子,爷爷奶奶赶紧掀起盖帘,后面是一个夹壁墙,是当年建房子为防土匪建的,把她藏了起来。鬼子以为她跑出去了,就追了出去。”王庆林说,姑姑靠机智救了自己。

   造手榴弹打鬼子后方照样有牺牲

  1944年初,不满20岁的王庆林来到泰西军分区军工厂工作,当起翻砂工人。“那时的炸弹厂主要造手榴弹,有的工人长得壮实,舀一大勺铁水,一下能浇铸七八十个手榴弹弹壳,我的力气不行,一下子能浇铸二三十个。”王庆林说。

  “最近演的电视剧《太行山上》,知道为什么扔那么多手榴弹吗?是因为子弹少,不好造,当时一个战士一支枪,子弹袋看起来满满的,实际上有时只有十几粒子弹。我们和鬼子正面没法打,只能绕到敌后,能打就打,不能打就走,进行游击战。当时手榴弹是打伏击战最重要的武器。”

  手榴弹虽然技术含量低,但制造过程也有危险。“我们那个炸弹厂,从我来到厂里到鬼子投降,一年半时间,一共牺牲了10个人,伤了两个人。有一次赶制手榴弹时发生爆炸,一个负责填炸药的小组,当场牺牲5人,送医院抢救时又牺牲了4人。”王庆林说。

  当时军工厂还曾策反了一个伪军军工厂的老工人,他造手榴弹壳的技术很高,头晚开炉化铁水,第二天早上开工,两三个小时就能浇铸两三千枚手榴弹弹壳。文革期间,这位老工人还曾找王庆林为他证明,1944年参加了八路军,不是伪军了。

   命大躲过了一劫战友却不幸身亡

  王庆林的二舅李允昌,曾在八路军129师,参加泰西陆房战斗负伤后,留在地方负责领导当地的抗日斗争。1939年9月,开会路上,经过营盘村大堤时,李允昌和另一个战士往堤上走,不料碰到从上往下走的日本鬼子,枪还没掏出来就被鬼子抓住,当天就在肥城营盘村被杀害了。

  王庆林的命大。当年他所在的部队来到离家不远的地方,他和部队领导请假回家看看,和一个邻村战友约好一起走。“家里听说部队来了,我父亲就催促我哥赶到部队,当晚我俩没走。邻村的战友不想等,就一个人走了,第二天我们回去的路上经过一个村子,在一个老乡家喝水时,老乡说前一天过来一个人,和我差不多年纪,个子稍高一点,被抓住杀了。”

  当时,王庆林心中觉得不好,回家之后去了趟邻村的战友家,结果战友的父亲说人没回来。回到部队后,部队武装部长李一民问,那位战友怎么没回来?王庆林就汇报了情况,部队马上派人去找,根据老乡指引,挖出遗体来一看,确实是那位战友被鬼子杀害了。

   转业去地方工作曾任济钢纪委书记

  李一民(1903~1973)原名李光荣,肥城安驾庄镇后寨子村人,1937年11月参加抗日武装,1939年6月入党,历任冀鲁豫第一专署武装科长、武委会主任、泰安军分区副参谋长,济宁军分区副司令,济南军区管理局局长。当时常有当地抗日武装领导开会,路过王庆林家时歇脚喝茶,1944年初,李一民对王庆林的父亲王凤池说:部队需要有文化的人,让你儿子去吧。于是王庆林就到了部队。

  王庆林兄弟三人,他是老二,弟弟王相林参加了抗美援朝,上战场后不久牺牲。他的妻兄高桓鲁(抗日战争时改名鲁克明),曾任泰西军分区老一团一营一连指导员,在泰西打鬼子时,有一次在战斗中被俘,和另外几个战友被捆绑到东厢镇附近一条河边,跪在地上准备砍头,就在日本鬼子磨刀时部队派来骑兵救援,被俘的战士们逃过一劫。抗战后,高桓鲁去了二野,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参加淮海战役,一直打到四川,后留在宜宾,是宜宾市第一任公安局长。

  抗战结束后,王庆林跟李一民参加了解放战争。1955年,实行军衔制前转业到省法院,后来又到泰安检察院工作。1958年,组建济钢时,他听从组织安排来到济钢,一直干到1983年底离休,离休前担任济钢纪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