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吓”的孩子容易有品行障碍?
●“不怕吓”的孩子受到惊吓后反应较小,追踪发现他们长大后容易惹是生非
●研究显示,改善营养和加强教育能够降低“不怕吓”孩子日后发生犯罪的机会
医学指导/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脑科医院心理行为科副主任医师左小萍
很多犯罪分子在小时候就有品行障碍,他们是天生的坏种,还是后天学坏的结果?近年来的科学研究逐渐揭示,一些生物学因素被证实让人容易变坏,例如遗传基因不好、大脑神经有缺陷、接触过毒素、智商不高等。特别的,很多杀人犯、坏孩子天生就“不怕吓”!也许,胆大妄为就容易做事不计后果,进而滋生男盗女娼。孩子一旦形成品行障碍,连医生也承认矫治十分困难,成年后恐怕会发展成反社会人格。要改变黑色命运,就要从小加强营养和教育,研究发现能够降低“不怕吓”的孩子日后发生犯罪的机会。
文/广州日报记者伍君仪 通讯员胡誉怀
奇案:
坏小子绑架但求被警察射杀
16岁的王某是陕西咸阳市人,从小就顽劣异常,不听父母管教,总是撒谎、逃学、打架、偷家里的钱、离家出走。初二时因打架被学校开除,转读技校不久又被开除,结果初中就辍学在社会上游荡,每天泡在网吧打游戏。他的父亲说:“我真是管不了他了,能试的方法全试了,我也很奇怪为什么我们做了这么多努力都没办法改变他。”
2011年5月,王某离家出走到达郑州,一天在地摊上买了两把匕首,尾随一名30岁女子进入一家银行的自助取款室,突然从身后用胳膊扼住她的脖子,拿着匕首架在她的脖子上,说:“我不要钱,我只有一个要求,你现在报警,等警察来了用枪打死我。”他让女子报警,自己又拨打了大厅里的紧急救援电话,说自己劫持了人质。四五分钟后警察赶到现场,他说:“你们别进来,进来我就杀人,你们用枪把我打死吧,不把我打死我是不会放人的。”后来警察趁其不备,突然冲上前将其制伏。
王某的犯罪行为古怪,被送去做精神病鉴定,结果显示“未发现有精神病症状”,但存在“品行障碍”。随后,检察官以涉嫌绑架罪对其提起公诉。
研究:
杀人犯的受惊反应弱于常人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犯罪学系主任、神经科学家安德莱内·雷恩教授在杀人犯身上做实验,发现他们听到巨大响声后皮肤上出现的反应比正常人要小很多,意味着他们“不怕吓”。他又研究了一些“不怕吓”的孩子,发现他们受到惊吓后不仅皮肤反应较弱,心跳也比较慢,追踪发现他们长大后容易惹是生非。这些人可能天生就大胆,无法体验到害怕、沮丧的感觉,也许就无法认识到危险行为的后果。
美国西尔斯大学法律心理学副教授凯瑟琳·拉莫斯兰德博士称,有些孩子无法学到同情心,生性冷酷,缺乏感情,似乎日后容易成为骗子、强盗。研究发现,冲动、好动、冷酷无情的孩子容易心理变态,变得自大、不负责任,容易感到无聊,出现不良行为后通常被贴上“品行障碍”的标签。
雷恩怀疑,有上述问题的人可能是脑子不正常,就用PET(正电子放射断层造影术)检查杀人犯的大脑,观察他们在做出某些特定行为时的血氧指标,发现其大脑边缘系统、前额叶皮层等处存在缺陷或异常,可能令他们大胆、冲动、缺乏处理情感信息的能力、容易冒犯别人。英国的科学家用fMRI(功能性核磁共振)对一些有品行障碍的孩子进行大脑扫描,发现他们看到别人表现得很痛苦的照片后,大脑主管同情心的区域活跃度较低。
一个人在出生的时候乃至出生之前,暴力行为的生物学基础就已经存在了。雷恩研究发现,妈妈怀孕时吸烟或者饮酒,孩子日后的暴力倾向较高。大脑前额叶皮层缺陷之类的生物学因素是很强大的,但不一定会让孩子成为罪犯,因为还有环境因素。研究显示,改善营养和加强教育,能够降低“不怕吓”的孩子日后发生犯罪的机会。拉莫斯兰德称,如果他们在良好的社会关系中成长,从小有充分的安全感,可能演绎完全不同的人生。
调查:
品行障碍孩子的智商比正常人低一截
有品行障碍的少年儿童会经常出现反社会行为,违反纪律甚至法律,例如虐待动物、毁坏公物、偷盗诈骗等,其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在1%~10%左右,而在少管所之类的强制管教机构里发病率高达23%~87%。在性别上,男孩的发病率是女孩的3~4倍,男孩多表现为打架斗殴,女孩则主要是偷窃和离家出走,还容易意外怀孕——也许是在性的问题上过于胆大妄为的结果。患者的品行障碍持续到18岁以后的成年期,就成了“反社会人格障碍”。
研究显示,很多从小就有品行障碍的孩子存在认知能力缺陷,智商比人群平均分低一个标准差以上,有20%~25%的患者有某种形式的学习障碍。反之,智商高的孩子不容易出现品行障碍。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脑科医院心理行为科副主任医师左小萍称,有个别患者智商很高,撒起谎来能以假乱真,但就是无心向学。
除了智商,品行障碍的孩子情商也不咋的:缺乏同情心,无法换位思考,不能理解自己的行为给别人带来的后果。
对策:
封闭性机构强制管教可能产生反效果
品行障碍的矫治历来是一个难题。左小萍介绍说,现在有很多淘气、逃学、打架的青少年被家长带到医院。年龄小的患者个性还不太顽固,可用奖励、惩罚的方式做行为矫治,例如孩子坚持上学就奖励他们喜欢的图书或玩具。然而年龄大的患者散漫惯了,自己没有改变的意愿,说教根本听不进去,治疗很棘手,对于撒谎、逃学等不良行为更是无药可治,也没有特别有效的矫治方法。医生只能用药物治疗解决一些伴随症状,如用情绪稳定剂控制暴躁的脾气,减少发火的次数和强度。
很多品行障碍的青少年惹是生非之后,被强制送到各类军事化管理的封闭性机构管教。左小萍不主张这种方式,因为坏孩子在里头不但不学好,还相互学习偷窃等犯罪“经验”而变得更坏,而且强制可导致逆反心理,责怪家人送他们去吃苦,滋生报复社会的心态,出来后发泄愤怒就更可怕了。
简单地把患者推向社会,让他们辍学打工,也容易滋生祸害。左小萍建议,可安排他们学习一技之长并就业,便可减少学坏的机会。等到患者达到婚育年龄,如果能找到没有品行问题的配偶管着,也许有助于逐步变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