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城小农水管护不离“家”三级管理 · 建前明权 · 建管一家· 阳光账务
近日,在德州禹城市辛寨镇温庄村田地里,辛寨镇农民用水协会副会长、温庄村支书兼农民用水协会分会会长温付兴提起给水栓不久,来自泵站的“自来水”便通过“小白龙”流进田间。“今年初春旱的很厉害,我们的粮食产量不但没减产,反而还提高了很多,村民的小麦平均亩产量已达到1100斤,而玉米产量能达到1500斤了”温付兴高兴地对记者说道。这要得益于该市在2014年度项目实施中摸索出的“灌溉服务中心+协会+分会”的“辛寨”管护模式。今年10月份,新华社、央视、央广、人民网、光明网等十余家国家级媒体对此进行了现场报道。
分级管理定“管家”
“小农水试点工作线长、面广、节点多、管理难度大,必须选好‘管家’,才能事事有人管、时时有人管,让工程建的好,更要管的好。”水务局局长张广臣在镇农民用水协会指着组织架构图介绍说。
针对工作特点和实际,该市建立起了“灌溉服务中心(中心)+镇级农民用水协会(协会)+村级分会(分会)”自上而下、逐级管理、各负其责的组织管理体系。
市级设立中心,是灌区管理机构,管理人员由镇政府和水务局人员组成,负责协会人员管理、技术指导、业务培训;核发协会管理人员劳务费、泵站维修费;监督管理泵站运行、维护及灌溉水费的使用、管理。
乡镇级成立了农民用水协会,是管理执行机构,设立会长、片区负责人,在中心领导下,监督管理分会工作,负责泵站日常巡护,灌溉前后泵站的维修养护,办理灌溉水费收缴手续,维持灌溉秩序等。
各项目村设立分会,设立分会长、水管员,在协会领导下,负责灌溉服务,灌溉期间泵站、机井运行,灌溉服务费收取等,是村级服务机构。
据悉,像辛寨镇农民用水协会这样的协会,全市已建立了11个。
建前明权定“婆家”
温付兴说,原来的农田水利工程大家用、大家管,但由于产权不明,最终还是没人管。现在不一样了,工程建设前就为它找好了“婆家”。他口中的“婆家”就是工程产权所有者和管护责任者。
“明晰产权是确保工程质量,夯实管护责任,发挥工程长效的前提,我们紧紧抓住建前明权这一‘牛鼻子’,迈出了用建前明权引领建后管护的关键一步。”水务局副局长王颖如是说。
工程建设前,该市就明确泵站产权属镇级协会,主管道及以下田间设施产权属村级分会,产权所有者也是管护责任者。机井产权属村级分会,施工前即选举责任心强、素质高、有声望的群众为井长,并缴纳2000元工程管护保证金,拥有管理、维护、经营权。工程竣工后及时移交产权,颁发产权证,签订分级管护合同。
后科村3号机井井长高树言有点俏皮地说“机井建设前,就明确产权属于俺们村,村民都像准备迎娶“新媳妇”一样,全心全意地参与、支持机井建设,‘娶进家门’后,大家也像疼爱新媳妇一样地爱护它。”
建前明权,一来调动了责任主体全程支持工程建设、参与监督的积极性,确保了工程质量。二来村级分会把维护好工程设施的意识转化为自觉行动,真正解决了小农水工程责权不明、有建无管难题。
建后管护靠大家
“如果失去了‘缰绳”的约束,良驹也会变野马。同样,‘小农水’要发挥长效,唯有扎牢制度的‘缰绳’。”
“工程三分在建,七分在管,我们建好工程、竣工验收并移交产权后,始终尽了‘娘家人’的本分,在规范管理、技术指导、学习培训等方面给予‘婆家人’大力支持,真正做到‘娘家婆家一家亲’。”在谈到工程建后管理时,王颖形象地向我们打了两个比喻。
水务局制定了《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考勤制度》、《例会制度》、《协会人员管理办法》、《分会人员管理办法》、《灌区人员职责》等制度十余项,并做到制度上墙、奖惩分明、严格兑现。
工程管护有了‘缰绳’的约束,有了严格的执行,工程管护驶入了规范化管理的快车道。
如果说制度为管护提供了强力引擎,先进技术的运用无疑为工程管理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水务局与中科院合作开发了灌溉管理决策支持系统,通过对土壤墒情、地下水位等数据分析,指导群众科学配水、适时灌溉;在泵站灌区的渠道安装了超声探测仪和巴歇尔量水槽,可远程采集水位,并实时将数据传输至信息控制中,在机井灌区采用了射频卡技术,实现了灌溉决策科学化、管理信息化、灌溉自动化、计量精准化。同时创新了蝶阀止水、接口360度旋转、防盗水给水栓等技术,解决了止水难、防盗性差,不实用的难题。
“科技创新使笨老粗壮、效率低下的传统工程拥有了‘科技芯’,但如何让群众用好这些新技术,为我们提出了挑战。好比一群羊,如果只管把“羊”交给群众,不向其讲清“羊”的习性、喂养注意事项,群众能否最终受益只能是个问号”,王颖补充说,“我们制定了培训计划,抽调专业技术人员,对项目乡镇负责人、协会、分会管理人员及群众进行了手把手、面对面的系统培训,并走进田间地头为群众进行实操演示”。据不完全统计,今年水务局对相关人员进行了20余次技术和实操培训。
村级分会,除了安排水管员进行灌溉服务外,还可合理安排灌溉顺序,即提高了效率,又减少了灌溉纠纷,维护了邻里关系。
通过“两家人”的共同努力,项目区工程形成了依法管理、规范管理、创新管理的良好局面。
专款专账集体“当家”
灌前,分会提前5天提出用水申请,报协会、中心批准,并根据墒情按15-18元/亩标准预收灌溉服务费,交至中心专户。中心按每度电1元的标准将灌溉水费转换为电费,存至泵站卡表,凭卡灌溉,以电定水。灌溉结束后,由协会、村级分会现场确认灌溉水费和卡表剩余资金。
“灌溉服务费上交中心灌溉水费、支付机手、水管员劳务费、运行期间维护费等费用后,结余资金作主管道及以下田间设施维护基金,交项目乡镇经管站专户管理,提取时,分会须将预算报协会、中心审核后,经乡镇分管主要领导签字批准。资金使用接受乡镇审计站监督。”分会会长孙德勇说。
中心收取的灌溉水费用于支付电费,协会管理费、培训费,泵站日常保养维护费,计提大修基金,实行专户管理。协会需提取泵站维修养护等费用时,须经中心工程、理财小组会签批准,资金使用接受审计部门监督。
正在分会公开榜前查看自己的相关信息的后科分会会员高付华介绍说,这就是俺们家的灌溉亩数、用水量、水费使用情况。老人妇女就能独自完成从浇地到管账的全过程,交的明白钱、用的明白水、记的明白账,青壮年就可以安心在外打工挣钱、创业致富了。
据了解,每次灌后,协会、分会都会分别对分会、用水户的灌溉亩数、用水量、水费使用情况等逐项张榜公示,接受群众监督,让各项数据都照进“阳光”。
2014年度项目,禹城投入2916万元,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92万亩。五年来,累计投资1.6亿元,连续实施了5期小农水工程,完成泵站、机井提水进管道等工程16万亩,累计节地4600亩,年节水960万立方米、增产1600万公斤,村民不但从“浇一次地,脱一层皮”的煎熬中解脱出来,而且实现了省工、省力、省时、省水、省地、省钱,增产、增收的“六省两增”目标。
2015年初春旱情严重,工程效益发挥尤为明显,以2013年度辛寨泵站灌区为例,1.7万亩小麦单次灌溉周期由15—20天缩短至13天,亩均灌溉费用由40元降为18元以下,仅此即可降低成本37.4万元。
目前,该市小农水已初步进入了“建的好、管的好,有人管、有钱管,用的好、用的长”的良性发展轨道,形成了工程“自我造血,以工程养工程”永续利用的良好局面。
刘厚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