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社评:不要做不法商家哄抬物价的“道具”

28.01.2020  04:4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加强口罩、消毒杀菌用品、抗病毒药品等防疫用品及粮油肉菜等生活必需品市场价格监管,有力维护了市场价格秩序。但是,仍有少数商家借机哄抬价格,搞价格欺诈。日前,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网站曝光了一批各地查办的典型案件。

  趁着疫情违法牟利,无异于发“国难财”,这些不法商家已经突破了商业伦理的底线,必然要受到舆论谴责。在谴责不法商家的同时,更多的人还需要反思自己有没有在无意间成为被用来哄抬物价的“道具”。

  这次疫情来得很突然,并迅速呈现蔓延趋势,个别地方的疫情防控应急物资短时出现紧缺在所难免。但是,各级主管部门都迅速作了部署,采取了措施,加强了生产组织和调度工作。不少企业加班加点,有力保障了疫情防控工作。供需整体平稳,物价就没有暴涨的基础。但是,一些人因为恐慌心理和信息滞后,盲目地抢购囤货,在局部造成了供需缺口扩大。北京一家药房,将进价每盒200元的口罩,提高到每盒850元的价格出售,显然也是看到了一些市民不理性的购物需求。

  病毒会传染,不理性也会传染。一些消费者不但大量囤积防疫用品,甚至连日常生活用品也不放过。这样的举动只会无端增加社会的焦虑,并不会真的为自己节约生活成本。现在是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时代,“中国制造”销往全球各地,中国各行业的生产能力有目共睹,完全可以轻松应对极少数人的囤积。无论从哪个角度讲,大量囤货都是不明智不划算的。

  不法商家已经得到监管部门的处理,公众在拍手叫好的同时,也需要检视自己,是否做到了科学理性应对疫情。作为大国公民,面对严峻的疫情,应该体现出基本的“应急素养”,不盲从,不跟风,主动扛起自己的责任和义务,配合政府把疫情防控做得更好,我们每个人才会更安全。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评论员  沙元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