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非遗领域专家学者齐聚金乡 为地方戏传承把脉

08.03.2016  19:18

   中国山东网3月8日讯 (记者 孙杰) “人死艺亡”指的是一门手艺因为匠人的去世而失传。在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许多剧种目前也因招不到学徒而面临失传的尴尬。即使在群众基础好、有“戏窝子”之称的济宁金乡,当地的四平调、山东落子、渔鼓戏……这些国家级和省级非遗的传承情况同样不容乐观。

  在3月3日的“到金乡听戏——金乡县贯彻《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媒体行”学术论坛上,来自国家、山东省以及济宁市的戏曲类非遗领域专家学者就当地地方戏的传承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专家们认为,只有政府搭台解决学艺人的后顾之忧,才能让地方戏更好地传承下去。

  氛围:

  群众基础好!一个村演戏方圆十里的邻村村民都来捧场

  当“到金乡听戏”媒体行采访团来到鸡黍镇时,正碰上金乡县文广新局组织的“送戏下乡”演出团到焦杭村慰问演出,600平米的焦杭村文化广场上座无虚席。“来这里听戏的除了焦杭村村民外,还有周围几个村的村民。”鸡黍镇文化站站长杜冬菊告诉记者,由于家离得远,有的戏曲爱好者为了听场戏甚至要走十几里路。

  在金乡,村民赶场听戏这种现象似乎随处可见。在羊山镇胡庄村非遗展演现场,记者就遇到了江庄村村民徐老汉,为了占个好位置,他和老伴儿吃完早饭就骑三轮车走了七八里路才赶到了这里。徐老汉说,自己最大的爱好就是听戏,每年农闲时,他都会和老伴儿骑着三轮车到有演出的地方听戏。

  其实为了丰富村民文化生活,金乡县文化主管部门每年都会组织“送戏下乡”600余场,可这还是满足不了当地农民听戏的热情。57岁的鱼山镇窦唐刘庄村村民刘大姐是金乡成千上万戏迷中的一员。每逢遇到四平调演出,不管看没看过,她总会放下手中的活跑去听戏。刘大姐说,她担心再过几年、十几年,自己可能真就再也听不到四平调了。

  现状:

  青黄不接!70多岁的老艺人至今还活跃在舞台上

  因为没有年轻人愿意学戏,尽管已经73岁,但金乡县的“四平调”省级传承人李桂英至今还活跃在舞台上。不管是大型演出还是红白喜事,只要能保住本儿,她依然愿意登台演出。李桂英说,自己这么大岁数还坚持唱并不为了挣钱,只是为了让喜欢四平调的人别断了念想。

  同样是金乡人的“山东落子”省级传承人张青敏也已经唱了30多年的落子。从最初的每月向师傅交口粮掏钱学艺再到如今“包吃包住免费教学”却依然招不上学生,张青敏见证了“山东落子”的兴与衰。当听到山东落子被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张青敏曾激动地整晚睡不着觉,他说是国家给了“山东落子”这么大的荣誉,自己今后身上的担子更重了。

  张青敏的师弟辛明军今年也已经54岁了。对于当初师兄弟二人一个在南院学落子,一个在北院学渔鼓的日子,辛明军还记忆犹新。可是让辛明军没想到的是,当初自己和师兄费尽心思从师父那里学来的技艺,如今连传承下去都成了难题。虽然这些年也曾带过几个徒弟,但是由于徒弟们因为要养家糊口并不能将精力完全投入到学艺里来,所以效果也并不好,“一个好的渔鼓戏艺人不仅限于会唱已经成型的曲目,更重要的是可以随时随地将生活中发生的故事用渔鼓戏的形式唱出来。” 辛明军遗憾地告诉记者,可惜目前自己的几个徒弟还不具备这样的功夫。

上半年山东外贸三大指标跑赢全国 本外币两指标创新高
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今天上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上半年全省进出口总值实现1.山东省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