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次湖北经济发展季度专家座谈会:聚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开好局、起好步的重头戏。1月7日,在省委政研室、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省社科联、省经团联联合主办的第十次湖北经济发展季度专家座谈会上,专家学者深入探讨我省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与难点,提出精准对策。其观点如下:
结构性改革的理论思考
李春明 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经团联主席
省委十届七次全会提出,“十三五”时期要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把这一重大经济问题搞清楚,有利于增强工作中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一、结构性改革的历史轨迹
在宏观经济运行中,最重要的比例关系莫过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其中,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出口需求属于“需求侧”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与之对应的就是“供给侧”,即从生产、供给端入手,通过提高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投入效率,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以推动经济发展。在经济学的原理中,供给与需求犹如人的手心与手背,或一枚硬币的两面,两者相互关联、相辅相成。供不应求会导致市场短缺,供过于求会出现产能过剩,只有供求基本平衡才是理想的经济状态。
19世纪初“萨伊定律”的提出和演进,被人们称之供给侧经济学派的开端。根据“萨伊定律”,在一个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中,由于供给会自动创造自己的需求,因而社会的总需求大体等于总供给,不可能出现整体性生产过剩。所以,供给学派主张:宏观调控政策的重点应该放在刺激生产上,放在增加供给上。
到了1929年至1933年,美国经济大危机、大萧条导致大量产能过剩,供给学派对此难以做出合理解释。应运而生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提出有效需求不足、应当刺激总需求增长的观点,主张国家采取扩张性的经济政策,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刺激经济中的消费和投资,维持发展繁荣。凯恩斯主义的核心是改善需求侧。在当时美国经济严重危机之时,凯恩斯主义似乎为之打了一剂强心针,进而使美国经济很快走出低谷,并带动西方经济持续发展。
20世纪70年代,美欧经济出现高通胀、高失业的滞胀现象,于是在英美又兴起一个新的经济学流派即供给学派。该学派认为,生产的增长决定于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个人和企业提供生产要素和从事经营活动是为了谋取报酬,对报酬的刺激能够影响人们的经济行为。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会自动调节生产要素的供给和利用,应当消除阻碍市场调节的因素。经过不断地实践之后,供给学派又进一步主张:由普遍地反对政府干预变为由政府进行一定的干预;由单一地强调减税以及刺激投资变为根据需要有增有减;由强调反凯恩斯主义的预算平衡发展又回复到实行庞大的财政赤字政策。这种理论主张和政策主张因其有效性,使之成为20世纪80年代美国及英国执政者的重要指导思想。
2008 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海啸,美国从供给侧出发进行“区别对待”政策操作与结构性调整。他们采取包括推动新一轮技术革命、“再工业化”等一系列重大措施,对本国宏观经济进行了强有力的“供给管理”,推动经济逐步走向复苏。
纵观世界范围内结构性改革的历史轨迹,我们可以发现,是以需求侧发力推动发展,还是以供给侧发力推动发展,这不仅仅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而且也反映着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般规律,反映了社会生产力发展进程中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先行工业化国家发展进程中所依据的一系列理论和政策,其中必有其合理内核乃至精华,由此值得我们冷静地加以学习和研究,值得我们理性地、有选择地加以借鉴。另一方面,又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最大的经济体制转轨国家、最大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国家、最大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因此,照抄照搬任何国家的理论、模式都是行不通的。推进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给侧改革,必须从我国实际出发,在吸收借鉴前人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对新实践提出的问题作出时代化、本土化解答,作出自己的创新性理论概括,并进而创立中国版的发展经济学。
二、推进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
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关键时刻,党中央总揽全局、高瞻远瞩,明确提出“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清晰体现了“十三五”时期经济治理思路的方向和策略,也进一步指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和重点,对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发展至关重要。
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初,由于刚刚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经济运行和发展并没有形成系统性的理论指导及深思熟虑的模式。但从30多年经济运行的结果看,应属于需求侧主导的发展路径,其基本轨迹是:改革开放→扩大需求→增加供给→平衡结构→推动发展。就是说,通过推进改革、扩大开放,充分调动了方方面面的积极性,整合了国内外的各种优势,极大地推动了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出口需求的充分释放,进而促进了各个层次满负荷生产,推进各方面产能井喷式增长。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巨大拉力,由于投资、消费、出口共同发力,由于需求推动供给、供给促进需求的正能量循环,使我国在一个经济运行的长周期中保持了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大体平衡,促推整个国民经济高速增长,使我国综合国力迅速提升,一举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这种长期实行的以“需求侧”为主要原动力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必须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中国经济实现转型升级。其基本轨迹是:更加注重增加有效供给→释放有效需求→促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高水平双向开放→在新常态下推动国民经济转型发展→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跃升。
推进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也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工作进程中必须把握三个要点:
(1)聚焦一个重点。就是要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前社会再生产中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整体循环不畅,根源于深刻的供给侧、结构性、体制性矛盾,根源于有效供给不能适应需求总量和需求结构的变化。在总供给与总需求这个矛盾统一体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加强供给侧。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本在于矫正要素配置扭曲,千方百计让处于停滞状态的要素流动起来,让资源从已经过剩的领域转移到更有需求的领域,让资源从低效率领域转移到高效率领域。要通过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调整优化存量,扩大有效增量,培育发展新动能。
(2)坚持两端发力。就是要在“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适当扩大总需求和调整需求结构。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标,旨在以创新供给带动需求扩展、以扩大有效需求倒逼供给升级,实现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互为支撑、互促共进,并最终建立起“供需相匹配”乃至“供需相平衡”的经济结构。因此,从供给侧发力,并不意味着忽视需求侧,必须从供需两端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在需求侧,要以更为优质的产品、更加丰富的新业态、更便利的服务,引领和创造消费需求,在消费升级中释放需求潜力。要积极增加有效投资,加快补短板项目建设,立足长远实现投资综合效益递增。要千方百计扩大商品出口和服务贸易,努力拉动出口需求。
(3)加强三期统筹。就是要统筹兼顾短期、中期和长期改革发展,在政策上、策略上作出前瞻性安排。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所面临的已非外部性、周期性、短期性的冲击,而是内在性、结构性、中长期的压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产业迈向中高端、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等目标要求,都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总体而言,以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为主,主要用于逆周期调节经济波动,属于短期政策;以供给侧改革和市场化改革为核心的结构性改革,主要用于提高潜在生产率和潜在经济增速,属于中长期政策。彼此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必须瞻前顾后,加强统筹。我国经济可能会经历一个 L 型增长阶段,因此在战略上要坚持打持久战,在战术上要打好歼灭战。
运用市场化手段推进结构性改革
赵凌云 省委副秘书长省委政研室(省改革办)主任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质,是增加适应市场需求的有效供给,供给数量、品种、质量需要通过市场检验。因此,供给侧改革本身是一个扩大市场机制作用的过程。对湖北来说,市场化程度不高是导致供给体系质量与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因此,推进结构性改革,必须充分重视市场的作用,充分运用市场的手段,切实提升推进市场化改革的能力。
首先,要重视和善于激发微观主体活力,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特别是企业家在结构性调整中的主体作用。
其次,加大力度推进行政体制、政务服务、行政审批、中介组织改革力度,切实降低对市场的直接干预和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
第三,运用好市场化手段,充分利用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战术为市场决定提供的巨大空间,运作好市场化产业发展平台,运用好兼并重组等市场化的方式,清理和处理好“僵尸企业”。
第四,政府要进一步转变职能,集中力量办好市场办不了的事情,履行好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等基本职能,努力维护市场体系的开放性、灵活性和活力。
更好发挥政府在结构性改革中的推动作用
王顺华 省政府副秘书长省政府办公厅党组副书记
推动结构性改革,必须在充分发挥市场引导作用的同时,更好发挥政府在六个方面的推动作用,力争我省在结构性改革上“走在前列”。
理念推动,用正确的理念引改革。要树立稳定经济增长、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培育新的发展动能就要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的理念。
目标推动,用鲜明的目标导向改革。要牢牢把握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
政策推动,用组合配套的政策支持改革。要结合实际贯彻中央政策,研究我省实施方案,以组合配套的政策支持推动结构性改革。
组织推动,用强有力的组织行动保障改革。政府的组织推动,对确保战略战术的胜利至关重要。
制度推动,用改革创新的办法推进改革。通过创新来增加新供给,创造新需求,就能增强经济内在动力、体制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环境推动,用稳定的环境呵护改革。包括稳定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社会环境、法制环境、舆论环境等。
补齐短板打好四场攻坚战
肖安民 省发改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
推进结构性改革,要打好四场“攻坚战”、补齐两块“短板”、强化三个“引领”。
突出工作重点,打好四场“攻坚战”。一是企业降低成本的攻坚战,二是化解商品房库存的攻坚战,三是积极稳妥处置“僵尸企业”的攻坚战,四是改善债务结构的攻坚战。
树立责任意识,补齐两块“短板”。一是加快推进传统产业升级。二是着力破解要素配置效率低下的难题。
增强内生动力,强化三个“引领”。一是强化创新引领,不断提高科技研发投入强度,通过科技投入提高供给侧产品质量。二是强化需求引领,以新供给拓展新需求,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实现供需两侧良性互动。三是强化改革引领,政府要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质量效率、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结构性改革要研究好财政对策
吴俊培 武汉大学教授
结构性改革政策对湖北影响很大。“去产能”,可能会降低湖北的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和增加财政支出需求的压力。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也需要大量资金。要解决这两个重点问题,就要研究好财政对策。
正确定位。武汉应该率先建设为交通中心、物流中心、信息中心和金融中心。这应是财政支出的重点。
探讨避免地方债风险的发行方式。可以考虑债权人和债务人共同承担风险的发行方式。
公共服务社区化。GDP增速放缓的背景下,要提高老百姓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就要实现公共服务社区化。
重视合作出效率。竞争和合作是效率的两个要素,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是提升效率的重要途径。政府应发挥关键作用。
进一步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在既定的政府预算制度框架下,地方政府运用财政政策的空间是有限的。这需要进一步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
从产量观念向效益观念转变
李崇光 华中农业大学副校长、教授
2015 年是湖北农业好年景,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增长。但农产品供给是否符合市场的需求?农业效益、农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湖北结构性改革与农业发展需要回答的新问题。
首先,湖北结构性改革与农业发展,重在提高湖北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农业发展的目标应该从产量观念向效益观念转变。
其次,湖北结构性改革与农业发展,旨在引领农业为社会提供数量充足、符合市场需求、优质安全的农产品。依靠市场选择和淘汰产品,才能保证农业为社会提供数量充足的优质产品。
最后,湖北结构性改革与农业发展,需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更多采用市场化手段调节农业生产和市场供求关系。
发展民生经济和民生导向型产业
赵曼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
发展民生经济和民生导向型产业,将成为新的增长引擎。它是沿着两条路径带动产业发展和经济转型。
第一条路径是针对原有的、传统的民生项目“扩面”、“提速”或增加优质“选项”,拉动教育、医疗、旅游、住房等服务业发展。第二条路径是“互联网 + 民生”,以满足人的多元追求为导向,发展以健康、绿色、时尚、智慧为特征的现代服务业,例如大健康产业和大养老产业。
养老服务必须走产业化、市场化的路子。政策层面,应鼓励民营资本进入社区举办小型养老院、小型护理院和小型诊所;鼓励养老机构与社区卫生站(中心)比邻而建;鼓励区域规划基础上的连锁经营;鼓励“互联网 + 养老服务”。
积极应对结构性调整中的五大矛盾
汪海粟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企业价值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湖北经济发展中客观存在五大矛盾,我们应积极应对。
一是制造业能力过剩与“制造后产业”供给不足的矛盾。有必要衍生出相关新兴产业,充分发挥这些企业既有的人力资源、装备能力和品牌优势。
二是国有存量资源富集与PPP改革动力不足的矛盾。推进混合所有制过程中,政府主管部门面临国有资产流失风险,资源占有单位面临既得利益梗阻,民营经济面临信心和能力的瓶颈。建议重点推进以BT和BOT为代表的混合所有制。
三是中小企业发展贡献与转型成本的矛盾。建议聘请第三方机构,建立中小企业数据系统和评价系统,解决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
四是高新产业创新活动政策红利与创新主体应对的矛盾。湖北整体创新能力尚未得到有效释放,建议全面落实“十三五”规划中提高、扩大高校和科研机构自主权等原则,探讨在武汉设立面向新兴产业中小企业的类淡马锡公司。
五是政府动员经济的外在需求与政府配置资源的内在缺陷的矛盾。政府要为市场运行创造良好环境,调整各种扭曲资源的政策和制度安排,努力维护市场体系的公平、活力。
服务业结构性改革需念好“十二字经”
陈向军 省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湖北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
湖北推进服务业结构性改革正当时。改革要凸显12个字——育增量、补短板、造红利、提效率。
育增量是指要突出服务业创新作用,发掘服务业消费新市场,创新驱动育经济增量。
补短板是指实施服务业分类发展,匹配服务业升级新结构,加大投资补供给短板。湖北要加强投资,调整服务业投资结构,推进服务业分类发展。
造红利是指增强服务业制度供给,构建服务业发展新体制,优化环境造制度红利。帮助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是营造扶商、安商、惠商市场环境的关键。
提效率是指深化服务业领域改革,重视服务业新要素供给,要素匹配提高运行效率。